2022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我们的公园,共同的家园”11月18日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国公园协会主办,并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雄分享了题为“口袋公园——宜业宜居的乐园”的主题报告。他从口袋公园建设的基本类型和拓展类型两个维度,结合大量工程设计实践案例,探讨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经验,并提出提升绿地可达性的途径,精准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休憩的绿色环境。最后,李雄校长在报告中提出在多个口袋公园串联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公园系统+口袋公园”多级公园体系构建的绿地系统优化布局。
东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童明分享了题为“连接城市生活脉络”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提出,城市微更新所从事的是人性尺度的工作,其内容是城市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即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以实现舒适便利、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基于街角公园对于提升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思想,童明教授从城市微更新视角针对一种具有分形特征的社区生活圈展开探讨,同时结合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于上海开展的相关实践,提炼一种以实施为导向,以连接城市生活脉络为目的,以针灸性操作为设计策略,对社区内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空间展开连接的,具有积累效应的工作方式。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静分享了题为“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微空间’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存量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方式也从大拆大建阶段进入局部提升,“微空间”改造为主的新阶段。“微空间”是实现公共生活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的重要载体,更是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在城市精微尺度的具体落实。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院长于光宇院长分享了题为“共建花园·共同家园——社区微更新与微治理的深圳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深圳共建花园的发展背景、理念内涵、主要特征及工作流程等,提出深圳共建花园是以有机“微更新”和“微治理”的理念落实新时期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绿色共享空间,是适应深圳“三高”城市特征,以绣花功夫实现“山海连城,公园深圳”蓝图愿景的最后一环。
报告还结合深规院景观院在南山区粤海街道、罗湖区笋岗街道等多个项目实践,阐述共建花园全过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工作思想,通过科学选址、广集民意、过程引导、强化认同等工作模式,融汇场地生态、文化特质,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小花园”实现“大价值”,将共建花园打造成为城市的共同家园。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