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9日起,为响应广州疫情防控要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300人的医疗队进驻广州琶洲方舱医院,首批134名队员已于9日当天晚间出发进驻方舱医院,开展新冠感染者医疗救治和护理工作。11月10日至12日,三天时间里,中山一院接管的D20方舱已收治1952名患者。至18日晚,首批入住的患者中已有9人符合出舱条件,康复出舱。19日,中山一院医疗队接管的广州琶洲D20方舱迎来近100人出舱。
在这样一个集体抗疫的方舱大家庭中,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着许多有趣和感人的抗疫小故事,让在方舱中隔离治疗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初到方舱时,所有的药物都放在一个大箱子里,不方便整理和拿取。周沫护士为了让药疗班护士工作更加便利,趁着夜间工作不繁忙的时间,利用有限的资源,将每一种药物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搭建了一个“小型药房”。这样,不同种类的药物便可一目了然,加快了医护人员取药的效率,更好更快更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方舱里的智慧小药房
除了对患者的治疗和生活上的基本保障,方舱工作人员也时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尽可能切实地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护士,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一个人在这里,家人现在也联系不上我,怎么办?”11月16日中午,20舱C区的朱先生着急地走到护士站,脸上写满了焦虑。方舱现场指挥办的胡丽茎副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联系家人将家中的一部闲置手机送到医院,又几经周转送至方舱。当日傍晚,这部手机就成为了20舱患者的“应急备用机”,有需要的患者均可登记使用。朱先生作为首位使用的患者,为医护人员解决了自己燃眉之急十分感动,
方舱里的应急备用手机
方舱里的患者们每天都有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照顾,但有一些患者,同时也肩负着照顾另一个生命的责任。几日前,方舱住进了这样一位妈妈,她带着两个月大的宝宝,还处在哺乳期的她始终支持和配合方舱的抗疫工作,但从交谈中医护人员得知,虽然室友们都是女性朋友,但没有遮挡物哺乳还是让她感觉有些尴尬。为此,组长李云决定为宝妈制作一个临时的可拉式床帘,起到临时“母婴室”的作用。
听取想法后,管床护士曾健华和吴怡立即就地取材,利用一次性床单、扎带以及塑料绳,制作了一副简易可拉式床帘。在正常情况下,为了保持通风、方便病情观察,舱内规定床位不可以使用床帘遮挡。有了这样一个可拉式床帘,宝妈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拉起来遮挡,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折叠到上铺放好。既不影响病房的环境,又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解决了宝妈的哺乳问题。
就地取材,制作简易可拉式床帘
除了疾病治疗和基本生活外,面对难免有些枯燥乏味的方舱生活,有一些多才多艺的患者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创意,为病友们的方舱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这位来自广州某高校的学生就是其中一位。在夜班的时候,他拿着一块画好的中国象棋棋盘来到护士站,询问有没有空的纸盒和字迹工整的大白帮忙一起做一副棋子,以便给需要的病人多提供一种娱乐方式。惊讶于他的创意和想法,护士李云立马毛遂自荐,主动参与制作,很快就做好了纯手工版的中国象棋。就这样,琶洲方舱内每天又多了一份象棋爱好者们的欢声笑语。最后也要提醒病友,进行娱乐活动的同时也要避免群聚,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纸盒制作的方舱象棋,方头方脑的很呆萌
在患者们积极治疗和生活的同时,也有许多“大白”秉承着“舍小家 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奋战在方舱的抗疫一线。D20方舱就有着两位特殊的医疗队员,一位是来自中山一院神经外科ICU的护士程海河,另一位是来自小儿外科的曾方。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同时也是育有一对子女的父母。11月9日,夫妻二人作为第一批队员入舱已经11天才第一次在抗疫工作中碰面。短暂的寒暄过后,两人又各奔自己的岗位。
方舱里的夫妻档大白
丈夫程海河此次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在中山一院方舱担任物资组小组长,是保障方舱物资运送的重要一员。妻子曾方是第一批报名进入方舱突击队的队员。三年来,夫妻二人都是在新冠对抗战中有丰富经验的老队员。在入舱前,他们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孩子姑姑照顾,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方舱的医疗工作中。他们愿以小家护大家,为广州加油打气,方舱患者早日回家,所有人早日团圆。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苏展 通讯员 梁嘉韵 彭福祥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