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手机“长”在了朱广军手上,穿上蓝色一级防护服那十几秒,两个电话接连打了进来。朱广军赶紧穿好衣服接了电话。他是广州海珠区南洲街派驻大塘片区第七网格的网格长,今年五十多岁。
大塘片区共分26个网格。在疫情形势相较稳定的第七网格,居住人口达8000左右,除了已转运的2000多人,还有近6000居民可能给他打电话,以期解决各类需求。“每天都有‘常规动作’,以及各种预想不到的事,我们都在努力解决。”朱广军说。南都记者试图通过一日切面,看看网格长眼里和心里的事。
“常规动作”要稳扎稳打
“老乡们,不要出来聚集,都回家吧。”朱广军拉着一只小推车,从大塘涌上的“招工桥”附近穿过楼房隔出的巷子,光线有点暗,提醒徘徊在一楼的居民们赶紧回家,接着走到居民区卡口。
大塘片区涉及大塘、上涌等多个城中村,遍布制衣厂,经营者、务工者均以湖北老乡居多,大塘村的大塘涌上有座桥,往日里桥上和桥两岸总站着或坐着很多人,基本是招制衣工的老板和等待被招的制衣工,运货的三轮车频繁地从这里经过。而此时,因为疫情,这里成了大家排队做核酸和领取物资的重要集散点。
2001年,南洲街道成立时,朱广军就开始走街串巷服务这片区域,负责安检工作。“在这里生活的基本是外地人,其中超过60%是湖北人,还有一些四川、湖南人,本地人很少。”朱广军告诉南都记者,片区都是一些小作坊、小出租屋,其中第七网格将近300栋楼,“作坊是他们开的,经营餐饮、生活用品的小店铺也是他们开的,组成生活配套。基本上,整个区域生态都是他们自己打造的,形成生产生活圈。”
11月23日下午3点,“招工桥”附近,居民在有序排队做核酸、领物资。现场呈现一个“J”,居民在右侧排成长队,在核酸检测区分成几条支流做核酸,完成之后又汇成一条队伍,绕成弧形走到左侧物资点领取免费物资包,主要为方便食品和生鲜蔬果。居民区卡口则设有外卖快递中转点,供居民到此取物,与网格出入卡口相距两百来米。
“‘常规动作’就是做核酸、领物资、‘追阳’转运。核酸是每日必须检测,‘追阳’转运也是每天进行,物资三天发放一次,一袋物资是三天的食用量。”朱广军说,这是抗疫稳扎稳打的关键,也是网格加强保障的服务范围。
为了服务保障有效开展,必须尽可能合理安排现有人力。据朱广军介绍,做核酸、领物资“一条龙”流程,是前段时间摸索后才逐渐成型。这既可以减少居民下楼活动次数,以此降低人员交叉流动,又可以减少一线人员频繁作业的次数,在固定聚集点位加强人手服务,过程流动区域做好人员监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大家多挤挤休息时间。
朱广军穿防护服那十几秒,已有两个电话打进来。
朱广军取了药品,一边用手机回复工作,一边快步给居民送去。
工作人员在拆箱拿取物资包。
当天下起小雨,居民撑着伞排队领取物资。
居民出入卡口设置了外卖快递中转点。
他的眼睛很敏锐
在网格里,朱广军的眼睛很敏锐,只要出现人员随意走动的现象,他立马开始警惕起来。
“老乡,什么事?”“我想问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转运?”“请您赶紧回家等待,会有专门的电话通知,不能随意下楼的!”
“我想问问,有没有退烧药?”“你到旁边等一下,我去拿给你。”
“老乡,不要走出来啦!”“我的外卖快到了,我想出来看看。”“等电话通知了再出来好吗,不要聚集在这里。”……在居民区出入卡口,不时有居民出现。此时正值阳性病例转运间隙,随时有可能造成人员交叉接触。朱广军不得已,只能放大音量,“老乡们,大家要是静不下来,这里的阳性就会不断增加,我们就无法解封。拜托大家,再耐心一些,在家里再等等。”一番话后,居民的声音似乎小了很多。
朱广军叹了口气,默默转身往回走,再穿过楼房隔出的巷子,一路上没有做声。直到拐进后方的物资储存处,他习惯性地在门口前停下,张开双臂,慢慢转一圈,让工作人员帮忙消杀。接着他说了句,“给我拿一袋退烧药”,拿到药后边走边对着手机发一段语音,路过南都记者时又说了句“你在这儿等我一下”,再拐出去。他会再穿过那条光线较暗的楼道,把药送到居民手上。
11月23日,第七网格内预计还有阳性病例180例左右,转运工作在进行中。朱广军告诉南都记者,“管控措施分为几个等级,最高一级就是‘足不出户’,这就要求人不能离家出门,不然始终存在感染、传感等风险问题。”
南都记者注意到,情绪上来时,朱广军的音量会不自觉地提高。采访过程中,朱广军接过一个电话,居民的诉求不在他的解决能力范围内。着急解释时,他的语速开始变快,音量开始变高,等解释完后,电话那头的居民停了两三秒,语气平缓地回答,再听从建议解决问题。那一刻,电话那头或许给予了理解。
每个人都能成为助推器
11月24日,朱广军任第七网格网格长已有五天。他入网格的经历有些曲折,隔离过两次。
据朱广军介绍,疫情刚开始时,他与街道同事们一同前来支援,那时并未设第七网格。由于有同事被感染,他作为密接人员,只能入住定点酒店隔离。隔离完回家没两天,正收拾行李准备再下一线时,小区里因出现阳性病例实施管控。“我当时赶紧装了一些衣服就往楼下跑,出了楼栋但小区大门已经封起来了,我只好再回家按要求隔离。”
在朱广军心里,那些并肩作战的同事都不容易,他不仅得为居民做好服务保障,也得关心战友们的身体状况。网格里的楼房均为步梯,楼层较高,八至十层不等,医护和工作人员上门派送物资、测核酸确实是个体力活,“尤其是女性,这样的工作强度还是很高的。”他说。南都记者跟在朱广军身边发现,他无法直接替某个队员分担压力,只能多提醒他们注意防护,吃饭时招呼他们“多吃一份”。一位民警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我只跟朱队工作了三四天,但看到他都在忙,忙得不停”,随后在朱广军面前竖了个大拇指。
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张永良曾在11月19日的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关于延续强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实行期间,仍然存在个别商贩流动摆卖、个别市民要求出行,在思想上不愿意,在行动上不配合等问题。与此同时,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等工作紧凑有序开展。
努力保持居家,全力“追阳”转运,这是牵挂在朱广军心头的大事。“在保障生活稳定的基础上,我们要第一时间把阳性和密接人员转运出去。但这并不代表网格内就绝对平安,因为病毒存在潜伏期,大家还是要耐心居家。”朱广军时常会想,怎么才能更快。而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的努力都能成为助推器。
熟食店的食品柜台就地转化成了工作台。
南都广州新闻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莫郅骅
编辑:黄琼红,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抗疫一线 广州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