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高品质开通运营,这是中国交建继深圳地铁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后在深圳建设完成的第三条地铁线路,也标志着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长由此突破500公里大关,为促进深化深莞一体化发展贡献了中交智慧和中交力量。
敢闯敢拼的“后来者”
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将这些辉煌的业绩单汇总在一起,就是“中国交建”这个响当当的名牌。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再到遍布全国和全球的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和桥梁隧道,人们都能看到这家世界级建筑企业的雄阔身影。
2015年12月,随着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两个项目中标,中国交建成为第五家进入深圳轨道交通市场的大型央企,以大城市、大交通为基础,完善了业务地域领域的布局。
“进城”初期难免会遇到些“意外”,尽管早在1979年,中国交建就以蛇口那声开天辟地的“开山第一炮”,揭开了参与经济特区建设的辉煌历史,但在深圳轨道交通市场却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当2015年底首次中标地铁项目时,深圳第一条地铁已经开通11年,和“对手”相比,经验上的短板愈发明显……回忆那段艰难时刻,中交的建设者们用“极不适应”形容当时的窘迫局面。
“经济特区是率先遇到困难、率先暴露问题的磨砺之地,也是鼓励创新探索、欢迎大胆改革的发展热土。在特区遇到问题,就要用特区的方式解决。要改,要变,要调整模式,要重建团队,要拿出适应特区要求、特区标准的模式、路径、办法。原来‘单打独斗’甚至简单整合资源的思路,必须彻底改变。”中交深圳工程局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发克说。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中国交建积极适应深圳市场,成立管理平台公司,强化参建单位协同,加大管理力量、理顺管理流程、理清管理边界、落实管理措施,一个运行顺畅、统筹有力的中交一体化管理体系完全成型,带动整个建设团队“杀出重围”。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后来者居上”故事:2018 年 4 月,参建的中交二公局首台隧道掘进机单月掘进546米,创造了深圳地铁掘进纪录;2020年10月,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顺利开通运营,结束了盐田区不通地铁的历史,助力了深圳“东进”战略纵深推进;2021年业主单位年度评比中,深圳工程局荣获年度城际铁路综合优胜合同单位,中国交建联合体在7个城际铁路标段中获评年度安全质量考核第一名、综合优胜考核第一名;2022年11月,6号线支线建成投用,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完善,成为新时代轨交跨城协同发展的典范。
七年时光,中国交建在深圳轨道交通市场由最初承建2个项目,合同总额42亿,成长为承建7个项目,合同总额266亿的“主力军”。回顾这段“后来者居上”的艰辛历程,每一名中交建设者都难掩激动心情,个中滋味千流汇一。
攻坚克难的“逐梦者”
在已经开通运营的8号线一期深外高中站,毗邻深圳外国语学校与两个小区,熙熙攘攘的人流诉说着这个“民生大站”的繁华,而在当初的施工中,这条被业内人士称为“地铁施工博物馆”线路,因为沿途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对中国交建而言甚是不够“友好”。
覆土小、地层差跨度大、断面高、开挖难度大、施工通道有限、渣土材料进出困难……面对一系列“硬件”上的困难,设计人员和决策者们通过近1年的论证和勘察设计,最终敲定了明暗挖结合的车站型式,既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工程造价又完美解决了场地和环境问题。但即便如此,深外高中站的暗挖大断面也长达145米,最大开挖宽度达到21.6米,开挖断面达365平方米,成为当时深圳最大的暗挖车站。
既是又大又硬的“骨头”,又是不可轻易扰动、否则后患无穷的“豆腐块”——中交建设团队最终选择采取双侧壁导坑法,将大断面化整为零,分隔成九宫格小断面进行开挖作业的施工方法,最终在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情况下,这支队伍历时413天,开挖土石方约5万立方,历时166天,完成二衬混凝土浇筑约1万立方。最终顺利完成开挖施工,未发生任何险情。2019年12月7日,深外高中站圆满封顶,该项目也入围参加了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2020年隧道工程奖项的年度工程奖评选。
绿色环保的“捍卫者”
深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绿树成荫。作为一座生态园林城市,深圳全市总面积近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七年来,中国交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当地城市建设理念,建设绿色地铁。
在6号线支线的建设过程中,中交建设者引入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通过对盾构渣土多级筛分,将渣土处理成黏土球、大石块、砂和泥饼,并将泥浆脱水干化、尾水循环利用。对从渣土里分离出来的碎石和砂经过配比用于盾构注浆,脱水泥饼改良后可以用于地铁车站基坑顶板回填。避免了地下施工阶段,盾构渣土外运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和运输过程中的扬尘等环境影响。
在风景秀丽的大鹏新区、大小梅沙景区,由中国交建承建的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项目都启动了“花园式”工地建设,积极投入防噪音绿色施工大棚、自动喷淋系统、自动冲洗设备、自动噪音检测设备等环保设施,获得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如期高品质开通展现的是中交施工能力,那做好环保建设就展现了中交的责任担当!”中交深圳工程局副总经理胡朋军介绍道。
以人为本的“守望者”
产业工人是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确保队伍的扎实稳定。
2018年,中国交建在6号线支线创建了深圳地铁首个施工实操实训基地,为电工、电焊等钢筋加工作业的各类联动操作培训提供了硬件基础,技术工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心结束理论教学后,通过实操训练与考核,能够更完整、系统地掌握地铁建设施工的各项技能。“我想多学点东西,以后走到哪里都不怕。”参与项目建设的彝族青年木色尔地,曾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面对项目给予的稳妥细致的工作安排和安全教育他兴奋地说。时至今日,由中国交建承建的深圳轨道交通项目都会为产业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安排标准化的住宿环境,定期组织观影、体育等文体活动,让产业工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同样让产业工人安心的还有中国交建在疫情防控中的担当负责。2020年2月24日18时,中国交建定制的复工包机东方航空MU2449准点降落在深圳机场。舷梯上走下的,是从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区汇集到西安的130名劳动者,他们的到来,让中国交建成为当年深圳轨道交通第一个全面复工达产的央企,极大地鼓舞了深圳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队伍。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和工期目标的双重压力,中交建设者坚持用科学的管理去破题,采取了“项目管家”制度,成立了防控包保小组,每一名管理人员包保十名产业工人,全部实名登记,全部采用“白名单”管理,全部凭24小时核酸上岗,“有时候忙着忙着就忘做核酸了,项目部的“管家”发现后就会追着提醒你,还给我们准备了口罩、消毒液,每天都在班前教育中讲解防疫要求。”工人师傅黄明海感慨地说。面对疫情形势和工期压力,中交建设者没有一句怨言、一丝退缩、一毫为难,有的只是主动作为和勇于担当,也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下,各项目节点目标如期完成,6号线支线顺利实现开通运营。
“深圳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市场机遇,更意味着创新突破的宏大空间和澎湃动能。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优势、战略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自身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深化,形成更加成熟、有力,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中国交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重点项目、重要区域、重大市场运营管理模式,在为城市发展贡献更多中交方案的同时,也能为中国交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做法。”杨发克说。
2022年,中交建设者在光明区建设完成6号线支线,助力深莞一体化提速;在盐田区实现8号线二期全线洞通,用行动加速“乘着地铁去看海”的承诺兑现;在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全力推动大鹏支线建设,推动深圳都市圈互联互通步伐的升级提速。中交建设者已然成为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风正帆悬,未来可期。
来源:中交集团
通讯员:李冰心 郝思远
编辑:林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