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
如何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如何克服“病耻感”的不良影响?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心理调适?近日,南都采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启杰,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身处高风险区人员、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可通过规律作息重建内心的秩序
问:大众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海量信息产生恐慌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疫情信息?
答:在居家隔离时,我们经常会从各类渠道接触很多非官方信息,这些未经核实或者带有主观性的信息往往会让人感到焦虑。所以在居家隔离期间,可以尽量控制自己少接触非官方信息和未经证实的信息,多留意小区管家群和官方的权威信息。
另外,这种焦虑的情绪更多是因为我们太过担心未来,没办法掌控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管控和接触管控的时间等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这种状态会使人感到束缚,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长期保持这种无助的状态会让人产生悲观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关注当下,做好防护,规划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保持正常的心态。
问:在管控期间,如何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答:疫情经常反复无常,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当我们感觉到无法控制外界的时候,更要转回到自己的内在,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明确的安排重建内心的秩序,例如安排好每天的作息,做好家庭清洁,或是每天做一定量的运动等。当自己的心理状态稳定后,人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承受能力更强,更不容易受到影响。
我这段时间在家,每天早上都在固定的时间段买菜、煮饭,尝试做一道新菜,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微小的幸福。
不要过度恐慌或过度责怪自己
问:有一些人在成为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之后产生了“病耻感”,如何认识这种“病耻感”?
答:新冠肺炎这一疾病带来的病耻感的确存在。人类是群居动物,当一个人得病后受到大家的评价,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有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压力、活动受限、孩子上网课等因素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从而选择将这些负面能量宣泄在攻击阳性感染者上。刚开始,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有个别人甚至会通过人肉搜索将阳性感染者的个人信息公布出来,指责他们连累了整个小区,导致阳性感染者产生比较大的内疚感和病耻感。
在这种情况下,阳性感染者除了要接受疾病症状的折磨之外,还会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演变为负罪感和自我否定。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产生耻辱、消极等负性情绪体验。
问:对于个人而言,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这种“病耻感”?
答:作为普通群众,如果已经做好防护措施,遵守政府管理措施,但是仍然感染疾病的话,没有必要因为无意间感染病毒给所有人道歉。
如果察觉到感染者存在一些情绪异常,可以先了解他的想法,鼓励他对身边的人倾诉,先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让他不要去责怪自己。
另外,要加强科普,告知感染者该疾病的真实状况,使得他对疾病有更科学的认知,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过度责怪自己。
如果感染者受到各方影响产生压力和焦虑,且很难摆脱焦虑感以及不正确的认知,则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做一些深度的放松,进行一定频率的心理咨询,帮助他摆脱对疾病的负面认知。
要学会及时察觉与调整情绪
问:被转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集中隔离,集中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答: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人产生情绪反应,如果在物资等客观条件上没有准备好,更可能产生担忧和焦虑。
首先,面对这些恐慌、焦虑还有压力不要害怕,要去接纳他,不要憋着或是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第二,要保持跟信任的亲朋好友的沟通,在遇到一些不平常的事件时,更需要向外寻找一些支持,让内心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把压力释放出来。
第三,在隔离期间可以保持运动,以获取多巴胺,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更好地宣泄出来。
第四,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隔离期间也可以跟身边的人进行互动,相互帮助、鼓励与诉说,彼此支撑。
问: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
答:面对压力、不确定、隔离等环境时,适度的负面情绪是自我保护和适应的一种机制,有助于减少进一步的身心伤害。但是,过度或持续过久的情绪、行为问题,则会伤害身心健康。
疏导负面情绪要学会及时察觉与调整情绪,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改变不良的认知,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
问:怎么意识到自己可能在心理方面需要求助?
答:现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对心理疾病做出科普。首先,我希望人们不要对心理疾病有病耻感,这是影响人们寻找求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我希望更多人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通过拨打心理干预热线等方式求助,以免后续症状加重。
如有需要可拨打公益心理援助热线
问:常见的心理技术有哪些?
答:常见的心理技术主要有心理调适“五个一”、“呼吸放松”方法、肌肉放松方法、“蝴蝶拍”方法等。
心理调适“五个一”
一、制定一个计划
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要有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二、钻研一件事情
每天看书、听音乐、写字、画画,学习一项新技能,并享受这个过程。
三、找到一种支持
和家人一起做做家务,聊聊天。聊天的主题要丰富,不要只聊疫情。没有和家人在一起的,可通过视频或电话保持联系。自我情绪调整很困难时,可通过热线咨询或向专家机构寻求帮助。
四、进行一项锻炼
定时锻炼,特别是心情烦躁时,可做八段锦,也可以使用运动和健身APP和朋友一起远程锻炼。
五、思考一些体验。
静下心来思考,思考自己从这段经历中获得的人生体验。
“呼吸放松”方法
1、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2、通过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部鼓起来(鼓肚子),这意味着你用全肺呼吸。尽量使上胸部活动最少,保持缓慢的吸气。
3、缓慢、均匀地将废气从鼻子呼出。
4、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以8~12次呼吸为宜(一次呼气和吸气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练时,可能无法熟练判断节律,因此应该练习估计5~7秒钟为一次呼吸的周期。
5、不能快速深呼吸。
肌肉放松方法
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着或躺着,让颈部、背部和手臂有所支撑。
2、把一组肌肉绷紧并保持大约5秒钟,注意体会肌肉的紧张感,然后慢慢松弛下来。
3、体会在肌肉渐渐放松和逐渐沉重两种状态中紧张感是如何流走的,让松弛的状态保持10-20秒。
4、让每一组肌肉做两次这样的绷紧-放松运动,然后再练习下一组肌肉。
5、放松每一组肌肉时,慢慢的对自己说:放松。
“蝴蝶拍”方法
1、找一个舒适安稳的地方坐下,背后有所依靠,双腿打开与肩同宽,脚掌自然稳定地踩在地面上。
2、双手交叉抱住双臂,就像在拥抱自己一样,闭上双眼,调整呼吸。
3、将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缓慢的有节奏的,轮流轻拍自己的臂膀,左一下、右一下为一轮,四至六轮为一组。
4、脑中尽量想象一些使你感到愉快放松、有安全感或是被关爱的景象,如果偶尔出现负性体验,停止想象,回到正性体验中来。
如有需要可拨打以下公益心理援助热线:
24小时心理热线电话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020-12320转5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
“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020-12355
公益心理热线电话
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咨询电话:4009018038
服务时间:08:00~20:00
海珠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
咨询电话:020-84393205
网络QQ咨询:794745239
服务时间:8:30-17:30
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
咨询电话:86335333
网络QQ咨询:82760494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12:00,14:00-17:00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
电话:18011959205
服务时间:8:00-21:00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康中国
【专题】抗疫一线 广州有我
穗穗平安知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