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讲述艺术中的“自然”,“与自然同行”第二期活动举办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11-29 10:57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11月26日,“与自然同行”二期活动在福田图书馆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教授为在场与线上的听众讲述了“艺术中的自然”。

WechatIMG8.jpeg

讲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孙振华教授从近期的一个新闻热点——2022年10月14日,欧洲两名环保组织成员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向梵高名作《向日葵》泼洒番茄汁事件切入,讲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环保主义者要采取破坏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孙教授认为,这一事件形象展示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人类曾是“自然”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工业革命兴起之后,人逐渐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人本主义兴起后,征服自然,将科学技术看作解决人类所有一切问题——包括贫穷、饥饿、疾病和未来的唯一途径,成为“现代”的共识。艺术以及美,逐渐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承载与表现,在人的活动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这套建立于启蒙时代的关于“人”的现代性知识遭遇了理论与现实的多重挑战,这套知识开始反思,自然哲学、生态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思潮,倡导对“自然”的回归,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表达与冲突也由此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

教授向观众介绍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比如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黑山地区,四个高达18米的美国总统头像被雕刻在自然裸露的山表,而成为当地标志性景点的《总统山》。与之相对,近年在国内外兴起的大地艺术(或地景艺术),则代表着艺术家对上述这种以彰显人为目的,盲目追求规模、体量的艺术进行的反思。大地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创作媒体,通过将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的方式,去进行人地互动。


为城市规划及人文思想的反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孙振华教授不仅是国内知名的艺术理论家,同时还长期执掌深圳雕塑院以及深圳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参与、策划和主持了大量以“自然”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实践。在讲座的最后阶段,应听众要求,孙教授介绍了相关成果,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兴趣。

与谈人、深圳海天出版社副社长魏甫华指出,孙振华教授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呈现“艺术”与“自然”间的悖论关系,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孙教授介绍的“大地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仍未完成的城市生态艺术,作为一种“未完成的现代性”,不仅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有益,同时为城市规划,乃至于人文思想的反思与拓展,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本期讨论,使“与自然同行”从首期的中国古代诗文步入了艺术领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实在界”的那些花鸟鱼虫、山川草木,也就是所谓的“第一自然”呢?公观可接下来的活动,主办方将会继续讨论博物学及当代文学中的“自然”。

编辑:陈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