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熨衣工老冯化身广州大塘“送药侠”:莫怕!冇得事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12-01 23:18
微信图片_20221130171939.jpg


就着路灯,年逾五旬的冯少标翻拣着地上的药袋,按照药单拨通居民的电话。此时是11月30日晚11点一刻,老冯还在给高风险网格内的红码及确诊居民送药。

从11月22日起,老冯就加入社区医疗保障志愿队,为广州海珠大塘片区多个网格内的居民送药,多为感冒、退烧药。他是湖北武汉人,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他就在社区当过志愿者,此后来到大塘片区的大塘社区做熨衣工人,已有两年多。

那晚,南都记者恰好碰到正在网格内送药的老冯。他说,有时遇到居民已经睡了,电话联系不上,就得送药上门。有些是加急类药物,也得赶紧去送。忙碌起来,有时会送到凌晨3点多。




优先考虑特殊群体用药

“你是那个XXX吗?我现在在国药医药这里,你下来取药吧。”“好的好的,谢谢啊!”老冯挂了电话,在居民楼下等。深夜时分,大塘东明大街的巷子颇为安静,有些居民或许听到老冯讲电话开始从附近“冒”出来,询问自己能否拿药。老冯解释道,“这个药我不能给你,只有红码和阳性人员才能领,是免费的。”

大塘社区属于城中村转制社区。据老冯介绍,大塘社区的抗疫志愿队有200多人,服务居民各方面需求。原本和老冯一起送药的一位大哥前不久回老家了,老冯开始一个人跑。

“社区主任告诉我们要注意防护,与感染者保持安全距离,所以我们就在路口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下来取。”老冯说,这是一项身处抗疫一线的工作,风险自然会高一些。他转而又笑了笑,说“你们应该也了解,现在的疫情病毒传染力大,但致死率很低,没想象的那么严重。”

老冯表示,志愿者每天都要上报健康码,并将抗原检测结果拍照上传。他又挺了挺身子,“像这些防护服、面屏、手套和口罩,我只要说差不多用完了,队里立马派人给我送过来,防护还是做得挺好的。”

“你在哪里啦?”老冯接起电话,那头先问了一句,他赶忙解释,“你先别下楼,我跟你说过了,这里只有四五个人(要送药),我马上过去了。因为有个小孩子发烧了,要先送过去。”老冯挂了电话,一位妇女从黑乎乎的巷子里走了出来。他把药给递过去,交代她要根据说明服用退烧药,接着又说“你家里有酒精的话,稍微用酒精擦一擦,降温的。”

微信图片_20221201225121.jpg

老冯在楼下把药交给居民,交代他们按照说明书用药。地上摆放着他带来的药品。

接到电话通知的几个居民陆续前来拿药,老冯逐个按药单登记信息给派发。有位居民说自己要补发一份,老冯就给多加了一份,解释说“我们医疗保障组那边很忙,有时可能少拣了一盒,不好意思。”

几位居民所需的药品派完后,老冯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手头上还有加急药品,需要赶紧送给一位正在发烧的小孩。他说,遇到孕妇、小孩这些特殊群体用药,自己肯定会优先考虑。由于有些居民平日里就在制衣厂和家里两点一线走动,对道路错综复杂的城中村并不熟悉,晚上害怕巷子太黑不敢乱走,自己也得给他们送到楼下。“虽然我对这些巷子也不太熟悉,但通过这么多天送药,基本可以找到这些地方了。”老冯说。

“你听我说,我们相互理解一下,我不是给你一个人送药,也要给其他人送药,对不对?”老冯左手挎着一只装着药的黄色塑料袋,边打着电话,边向巷子远处走去……

微信图片_20221201225117.png

送完这里的药,老冯又向下一处走去。



和新帮手说“不会有事的”

12月1日下午4点多,老冯还在忙着送药。一个多小时后,他回到家里休息,准备吃晚饭。给居民送药这工作得24小时待命,老冯也能理解。深夜里送药时间长的话,居民休息了,电话联系不上,他得上门敲门。“有时候,我要送到凌晨3点多钟。”他说。

老冯是武汉硚口区人,来大塘住了两年多,独自在制衣厂里打零工,做服装熨烫。这个手艺活,他干了有30来年。“说实话,在广州这里,相对比我们在老家挣的钱要多一些”,他说,自己来广州前前后后已有6年。

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老冯在自家社区做过几个月的志愿者。他还记得,那时候疫情相当严重,大家都困在家里,吃喝成了问题。社区物业决定由主管们轮流到周边城郊购买生鲜食品,原价卖给居民们,需要志愿者上门派发物资。老冯就报名当起了志愿者,除了派发物资,也参与社区值守等工作。2020年4月,武汉抗疫成功后,老冯就再回到广州讨生活。

由于年纪稍长,进大工厂没优势,老冯只能在大塘的中小制衣厂里打零工,倒也过得舒心。“如果平常有事做,一个月能有六七千块,做得好的话可以挣到八千多甚至九千块。因为我年纪大,会比别人做得慢一点。”老冯告诉南都记者,自己一天能上14个小时左右的班,要是那些方便熨烫的服装,一天就能熨烫1000多件。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大大小小的制衣厂按下了暂停键,老冯在家里实在待不住,就报名加入了志愿队。要是去年,他得干活到腊月二十九,休息几天,大年初四又到厂里上班了。

在大塘,谋生于制衣行业的湖北老乡数不胜数,多以仙桃、天门、荆州等地居多。老冯说,在送药时,他会变着口音和湖北老乡们沟通,这样沟通起来更容易。“要是遇到天门的,我就学着他们那样说,碰到仙桃的,我就会说他们的口音。只要解释清楚的话,大家还是能够理解的。”

微信图片_20221201225103.png

老冯(右一)在指导居民们如何打电话登记用药需求。

眼下愁着交房租和老家生计,老冯打算继续留在广州,寻找合适的机会干点零工。现阶段,他还是继续把送药的工作干好。

可喜的是,就在南都记者遇到老冯那晚,他找到了一个新帮手——一个二十多岁的江西小伙,老家也有疫情,暂时没法回去。“我就把他带着跟我一起送药,他说他有点害怕,我跟他说没什么,不会(有事)的。”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徐杰

编辑: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抗疫一线 广州有我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