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12-04 23:31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jpg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展期:2022年12月底—2023年2月28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将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地区。广州艺术博物院一直致力于岭南地区的艺术收藏与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广东美术的发展与变革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广州作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中西文化在此交汇;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艺术革命与社会革命息息相关。在此产生了因商贸兴起的外销画,其中有描绘动植物的博物画。除外销画家外,黄士陵、蔡守、居巢、居廉、伍德彝、容祖椿、高剑父等画家都绘制过写实的带有博物性质的动植物绘画。本展览旨在探讨博物学对岭南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产生的影响,用图像展示当时的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除此之外,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广大观众关注身边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鼓励大家进行一些博物实践。本展览希望能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全球化与在地性,让历史与当下连结、艺术与现实互动。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一)图像采集:西方博物学家的行囊;(二)相看东西:本土学者的博物绘画实验;(三)写生一脉:从十香园开始的传承与革新。第一单元讲述在摄影术未普及的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博物学家在收集物种的同时采取了图像采集的方式,雇佣了一批本地画家在其指导下绘制博物画。这些外销画被打包在行囊中,漂洋过海,如今部分又回到中国。第二单元讲述两位以金石书画闻名于世的本土学者黄士陵、蔡守进行的博物绘画实验,他们的博物图画融合了中西两种博物学传统。第三单元从居巢、居廉的乡土花鸟画说起,以及展示居派弟子伍德彝、容祖椿、高剑父等人的创作,从他们的一脉相承中提取出了“写生”这个关键词。


——深圳——

岁律·二十四节气插画展.jpg


岁律·二十四节气插画展

展期:10月15日—12月30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中山南街71号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由华夏先民们结合农业和生产而诞生的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的古老智慧及灿烂文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规律的变化、时间的流动。也许我们无法触碰到节气的形体,也无法准确表述时间在其中留下的痕迹,但生命节律与节气时令的紧密相联,仍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历经了岁月迭代与薪火相传继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

在本次“岁律·二十四节气插画展”里,我们可以在食物里、在气味里、在色彩里、在画面里感触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现场展出23位插画师创作的近百件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精彩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节气文化的生命力。“岁律·二十四节气插画展”根据四季划分春夏秋冬四色,配合与季节对应的节气插画作品,通过颜色与画面呼应,帮助观众快速进入当季的时间,移步换景间感受四季的变化。除了四季的色彩,现场还根据季节与节气精心设计了当季的特有场景,如秋天的麦穗海浪等。值得关注的是,展览现场特别准备了“四季的气味”“四季的声音”“四季的味道”,在视觉感官之外,动用嗅觉、听觉与味觉,调动五感,沉浸式体验四季的韵律。


郝麒水墨画展.jpg


郝麒水墨画展

展期:11月23日—12月11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

郝麒表达的纯粹与拙朴,以一种单纯的天真与灿烂,呈现出抛弃积习与成见的真性情,当这些感受被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时,便给独特的美的发现与现实对应,提供了种种可能性。这些稚拙之味、天真之趣、自然之趣、想像之趣,俨然是人们在复杂现实中努力寻找的精神抵押。从这个角度看郝麒,那种时节如流般的笔墨缱绻,便开始变得多义起来。

中国写意在长时间的精神磨损中,早有所谓“散其怀抱”的独特功能,绘者通过花鸟草木抒写情感。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有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所谓“欲书先散其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亦大致同理。郝麒的任情恣肆与清狂疏野与“鸟啼花落,皆与神通”的经验,应可彼此贯通。从郝麒行笔的疾徐、顺逆、轻重、顿挫与节奏看,笔墨运动、变化的情感“痕迹化”明显,这些笔墨痕迹不外是些精神外化的“心电图”,借此宣泄郁积,表达感受,对应现实。即便这其中的许多表达,包裹过温婉、委婉和隐晦的外衣。


可以攻玉·石峁别藏玉器对话当代玉质艺术.jpg


可以攻玉·石峁别藏玉器对话当代玉质艺术

展期:2022年11月25日—2023年2月26日

地点:深圳珠宝博物馆 四楼 专题展厅

本次展览分为琢玉成器、美玉通灵、式礼莫愆、别出机杼四个单元,展现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石峁玉器与当代玉质艺术的对话与碰撞。展览将开辟出“治玉工坊”“玉转乾坤”“化境”等互动和打卡区域,让市民沉浸式体验玉之古今的魅力。展览展出的92件石峁玉器由神木宝源博物馆提供,这批石峁玉器种类丰富,玉质温润细腻,制作工艺精湛,有石峁典型的、不同造型的玉璇玑,也有现存世仅两件的玉人面像(另一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目前国内已知最薄的史前玉钺等重点展品。通过本次展览,这批珍贵的文物将首次亮相鹏城。这对于人们认识研究石峁玉器,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源起,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瑰宝。


时间的雾——姚朋个展.jpg


时间的雾——姚朋个展

展期:2022年11月26日—2023年1月3日

地点:飞地艺术空间

“时间的雾——姚朋个展”于飞地艺术空间拉开帷幕,展览呈现姚朋近期创作的19件作品。姚朋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图像、文本、拼贴等多种媒介与手段。他一直将意识作为一种物质,感知其体量、能量与形态,寻找不同维度间意念刻度的精准以及意念间转化的巧妙。他的许多作品常在不动声色的现实表象中设置关卡,撩拨观者对于世界的界定。他善于营造轻巧而有力的心理张力,以及对于此种张力辐射的把控。

“时间的雾”源自诗人张尔给予的展览名字。“雾”这一物像带有强烈的情境感,模糊而带有幽闭色彩,令一切显得既暧昧又疏离。在遥远处被看见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抵达,富于诗意的比喻精准的映射出姚朋作品中的美学趣味。展览由图像展开,如同多轨叙事。这些低沉的叙述伴随着私密感,有关心理、孤独、窥视不曾被察觉的时间。画面定格在事件即将发生前的瞬间,他们和悬置的结局共同营造出心理上的张力。


《生灵奇迹》.jpg


《生灵奇迹》LIFE AT EXTREMES影像展

展期:2022年11月26日—2023年3月20日

地点:深圳市坪山展览馆

《生灵奇迹》(LIFE AT EXTREMES)展览由坪山区政府宣传部指导,华润文体、大川数字文化与BBC Studios联合主办,是BBC Earth 博思星球在中国落地的首场影像展。《生灵奇迹》内容取材于 BBC自然纪录片经典力作《地球脉动II》(Planet Earth II)及《蓝色星球II》(Blue Planet II),将目光对准地球上那些最坚韧的物种,讲述它们在恶劣环境下为生而战的故事,带领观众踏上一段物种探索之旅。现场分为七个展区,分别是:“高山——世界之巅的生活”“天篷——树顶的生活”“低地——大草原的生活”“海岸——躁动海岸的生活”“浅海——世界之巅的生活”“深蓝海洋——广阔海洋的生活”和“海底深渊——世界之巅的生活”。

不同于一般的野生动物摄影展,此次BBC Earth带来的《生灵奇迹》,将其纪录片中珍贵绝美的视频影像与野外摄影完美结合。观众们除了通过照片来观看动物们细节丰富的姿态,还能通过高清的纪录片视频片段,来体验其完整的野外生活状态。配合现场播放的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倾力打造的两部纪录片的经典原声配乐,整个影像展将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生灵奇旅。


“万花筒”KALEIDOSCOPE.jpg


“万花筒”KALEIDOSCOPE

展期:2022年11月28日至2023年2月18日

地点:摩天轮画廊

摩天轮画廊特别邀请国内外七位艺术家联袂精彩呈现群展“万花筒”(KALEIDOSCOPE),荒木经惟、蒋若禹、金顺爱、林山、迈克尔·伊德、蜷川实花、严善錞,七位不同文化背景,创作媒介各异的艺术家汇集,以“花”为载体,展现出一幕异彩纷呈的万花图景。以“花”的艺术为素材构成万花筒的花花世界,便是此次展览对于人类情感原始认知的多元表达。丰富的颜色、迷人的气息、瞬息的花期,这些都糅合成花朵美好外在下的感性与忧愁,艺术家将自我意识中的花转译成艺术语言唤醒观看者对生、死、情、爱的感知,以小见大构成更为丰富宏观的共情抑或反思。这一次,我们缩小了传达视角,聚焦在最为平实且日常的表意对象上,旨在以缤纷的话语唤起纯真的情与感。身处创造象征、创造需求、创造认知的快消时代,万花筒更像一个艺术的楔子,固定住记忆中最美的一环,联结原始之美与新生之爱。七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方法论调的艺术家借花传情,以绘画、版画、摄影、装置等多样的创作形式,回溯艺术家对本真情感的追寻与理想,呈现纷繁万花景象。人间一切关于生死、浪漫、激情、诗意的追忆与幻想都在繁花之间开启,生命中所有短暂的美好都值得被捕捉记录。


象相之间——石刚版画作品展览.jpg


象相之间——石刚版画作品展览

展期:11月30日—12月10日

地点:中国版画博物馆一楼澜画廊

石刚个性平和,有艺术家的个性,创作有着与心灵相通的感性,这种感性受到想象的触动而自然产生作品的思路,也支撑了他特殊的构筑方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微妙和小小的完美主义。石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韧性,这次画展的作品也是体现了他的坚强,面对压力,直抒他对铜版语言的驾驭和发挥。作品中符号语言所承载的蚀刻深度,都让他的作品像长时间演奏的琴弦,要坚持到弦断为止。

因为在版画基地工坊的工作和海外留学经历,石刚对世界前沿的、流行的技术和方法都有接触。他一直在成长,同时也获得了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经历过的记忆和理解都一点一滴地出现在他的铜版画面上。经过洗炼,收缩而又强韧的线条跃然纸上,他的琴弦开始自由自在地演奏了,以他的节奏和旋律导出,唤起了迷路少年的记忆。铜版机就是舞台,打磨铜版,让颗粒变得均匀, 大地、树、草、岩石、动物、人物、还有城市,石刚的创作是自由的,铜版上的线条和凹痕是剪切的天马行空,十多年的技艺积淀让他穷尽铜版的表现手段,有意思的道具,驾驭技术。在版画基地工坊开拓的国际视野,让他释放了他的天性,让他的世界变得完整,把亮闪闪的铜版变成金色的幻想。


——东莞——

翰墨溢新·风雅中华——当代岭南画派精品邀请展.jpg


翰墨溢新·风雅中华——当代岭南画派精品邀请展

展期:11月18日 - 12月19日

地点: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霖霖书院

为了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美育人,通过传统艺术的熏陶来充分激活高校人才的内在引擎动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打造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蓄水池。广州新华学院联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举办此次“翰墨溢新·风雅中华——当代岭南画派精品邀请展”展览。该展览主题中“翰墨”“风雅”二词分别出自于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以及《诗经》,映国学之风,乃是古风传承与古法传习,有传统国学继往开来之意。

展览以活跃于当代岭南画坛的画家创作作品为主体,题材丰富,多样化地再现了当代岭南画派的集体风貌。展览整体分为两大版块,第一板块以“江山秀—源远流长”为主题,甄选画家的山水作品;第二板块以“流花韵——精致入微”为主题,精选了参展画家的花鸟作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不同年龄段的画家其中国画作品相互形成对话。从展览构思到空间布局,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立体化地呈现到广州新华学院的展厅中,直观地诠释了“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教学精神与岭南画家们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理解与追问。


美·好时代——广州雕塑院主题雕塑作品展.jpg


美·好时代——广州雕塑院主题雕塑作品展

展期:11月26日-12月18日

地点:莞城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与莞城美术馆共同举办“美·好时代——广州雕塑院主题雕塑作品展”,以具体实践积极发挥文化机构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共享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惠民展览参与到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当中。

本次展览甄选来自广州雕塑院69件架上作品、4件户外作品。以作品的表现内容分为“美好生活”“运动英姿”和“非遗风采”三个单元,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突出雕塑家对时代方向的正确把握,对时代主题的深入挖掘,对时代精神的深刻领会,对时代发展的真实写照。雕塑以其立体观赏的艺术特质更显平易近人,给予人们与自身生活的联动和对刻画题材的共感,增强艺术体验,于有限的创作尺寸和空间中提供无垠的遐想。“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大道上,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展览这个窗口与平台释放对艺术的思考、感悟和表达,将向大众呈现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创作成果,充盈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文化全面繁荣贡献力量。


“双城墨韵”深圳罗湖·汕尾书法联展.jpg


双城墨韵——深圳罗湖·广东汕尾书法联展

展期:11月30日—12月11日

地点:罗湖美术馆(深圳市罗湖区南极路6号)

罗湖和汕尾,同属南海之滨、岭南一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一个是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区,一个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具有天然的情感基础、深厚的合作基础。本次展览以书法为媒,架起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互鉴之桥。展览共展出两地书法作品140件,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诸体,风貌多样,和而不同,或古朴典雅、平和畅达,或雄浑豪放、酣畅潇洒,或精谨细腻、气韵生动。本次展览既是展示深汕两地书法家人文风采的绝佳平台,也是两地文联、书协携手推介优秀文艺人才的有益尝试,更是两地深化友谊、交流互鉴、共同提高、砥砺同行的良好契机,为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打造汕尾“善美之城·靓丽明珠”,厚植文化自信,凝聚磅礴伟力。

两地书法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努力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艺术为了人民”美术创作汇报展.jpg


“艺术为了人民”美术创作汇报展

展期:11月29日—12月15日

地点:岭南美术馆

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岭南美术馆、岭南画院共同承办的“‘艺术为了人民’美术创作汇报展”已于岭南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分为“名家写生授课”“大型主题创作”两部分。“艺术为了人民”系列活动品牌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承办,自2020年起,已持续举办三年,通过广邀全国各地美术名家来东莞写生授课,为东莞美术创作人才搭建与全国美术名家的交流学习平台,大力推动东莞美术创作。

第一部分一是为了展示3年来“中国美术名家写生授课活动”的名家名作和本土美术人才的学习汇报,作品门类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古迹遗址、亭台楼榭、老巷人家,也有名人故居、港口码头、都市地标……,以“艺术为了人民”为视角,解读奋进中东莞的别样风采;二是呈现东莞大型主题创作的研究性、探索性成果。

在第二部分,岭南美术馆首开东莞大型主题美术作品集体创作之先河,集16位本土创作人员,共同创作长22米、宽2米的巨幅美术作品《丹青颂盛世 东莞绽辉煌》。长卷全面展示东莞建设文化强市提出打造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元素,展现“双万”东莞新风貌。通过集体大型主题创作,创新视觉图式,提炼文化精神,塑造地域典型,以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抒写照见大时代。


——佛山——


艺“塑”人生——万兆泉雕塑作品研究展.jpg


艺“塑”人生——万兆泉雕塑作品研究展

展期:11月23日—12月18日

地点:东莞市莞城区可园北路1号

万兆泉常年专注于南粤故土的风俗人情主题,他创作的《鸡公榄》、《门前倩影》等西关风情的雕塑陈列在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获得广泛的群众欢迎,他的创作既有昔日岭南风貌,又有今天城市生活的新趣。在万兆泉的年逾古稀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关注着,围绕着自己故乡,他深化这家国故园情怀于一抔素泥中,年年月月,中流砥柱般地为广州泥塑树立了典范,他的作品大型总结性质的展览是作为广东地区尤其是他的故乡东莞地区的艺术行业极具意义的事件。万兆泉作品从自身熟悉的生活出发,重拾回忆,倾注强烈的艺术情感,创作风格写实为形,写意为神,形象活泼,手法洗练到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他取材群众生活、社会风情,记录时代变迁,具有历史写照留存的价值。他饱含对故乡的热爱,带着发现美好的心灵,转化成有影响力的作品奉献社会,具有提升社会风气正能量的价值。本展览展出作品包含万氏手稿78件,铸铜小件圆雕52座,烧制泥塑壁挂102件,大型雕塑24座,书信图文资料等等。展览按照主题内容进行章节划分,将分成四个章节:磨练成才、家国情怀、艺往情深、万家灯火。


2022佛山市禅城区美术家协会油画、水彩画、综合绘画精品展.png


2022佛山市禅城区美术家协会油画、水彩画、综合绘画精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日-2023年1月2日

地点: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非遗展厅

禅城区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成员以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创作,精心绘出讴歌新时代,彰显中文化自信的作品。此次展览聚焦油画、水彩画、综合绘画方面的精品之作,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艺术家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着墨的崇高情怀。


双峰并峙——李可染、饶宗颐书画作品展.jpg


双峰并峙——李可染、饶宗颐书画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日—2023年1月10日

地点: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历史车轮碾过20世纪,泱泱中华也终于汇入全球化潮流,而且赢得巨大红利。回首百年,在迎接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转型中,中国知识分子既是亢奋的引领者,也是痛苦的守护者。他们中的稳健派,在这个文化蜕变的进程中,往往秉持积极的保守主义立场,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古训为理念,坚持文化上的渐进原则,在激进的历史洪流中清醒自持,坚守自我,以毕生努力为中华文化的贞下起元而摩顶放踵,并以其学问和创作上的杰出贡献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托命之人。李可染和饶宗颐两位大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物。

李可染是20世纪中国画家中最有文化战略思维的人,他一生中基本上以10年为周期,因应时代,与时俱进,短中长期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地完成自己的山水画图式建构和意境再造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笔墨境界上的审美人格升华。以对中国水墨绘画墨天无尽的期许而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难得的文化通才,其学问淹博汪洋,横无际涯,无问东西,纵横出入。他传承了中国古代硕儒文史哲通贯、诗书画全能的学养范型,道德文章之外,以书法陶冶情操,以绘画廓抒胸臆,笔墨境界格高调古,金石气和书卷气之浓郁,当世无两,成就斐然。


——珠海——


09db931114d74e8980b42e87d19e7564.png



无象之境——刘鹏个人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3日—2023年2月14日

地点:诚丰美术馆

刘鹏 80 年代生于北京,后留学澳大利亚,随后工作定居于澳门,他试图在旅程中寻找记忆之“境”,希望通过肉身去回忆早年向往的各个发生在书中的场景。他以远距离的方式观看发生在“二维”世界里的一切,这种从“二维”的观看到“三维”的体验成为了超脱视觉经验的感知,最终形成碎片的记忆视觉。同时在作品中使用多种材料与手段,希望让记忆成为像真实的记录一般。我们今天现实中的图像其实无法得到有力的解析,也并没有格奥尔格.卢卡奇完整美学的意义。所以刘鹏在创作中通过“破坏”前期完整的图像,得到偶然性化学反应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并将作品中“写境”的部分推向看似虚构的“造境”,他用自己“游牧”的方式追踪着过去和现在的记忆。观者在观看刘鹏的作品时也许隐约能识别出大致的城市景观,但是这种“造境”之意往往让观众失落,因为观众观看作品的过程也是不断地脱离其视觉经验的过程,但随后又大为惊喜,图像变得更耐人寻味。而他不断用“行走”的方式让自身的观看达到“移景”,我们看到的不是“时间”对城市的洗礼,也并非“空间”变化所带来的类似蒙太奇般的欣喜,我们看到的是他用行走、记录,回忆对“时空”的实验。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