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2月3日,一份特别的“外卖单”出现在广州铁一中学初三(6)班的班群。这是该班同学“贡献”的家常菜“外卖单”,截至当天晚上10点,班上只要有家长、同学或老师点单,次日中午便可送达。不少学生兴奋表示,俨然有了做淘宝的感觉。发起此次活动的班主任“雷哥”也收获点赞无数。
活动一发出,班级群里好评如潮
满屏的美食单 “外卖”或“堂食”任君选择
初三(6)班的名为“您的外卖到了”外卖单上列的品种非常丰富,有鸡翅、牛肉、小炒肉、番茄炒蛋、天妇罗等等。单是鸡翅的做法就有好几种,如可乐鸡翅、红烧鸡翅、啤酒鸡翅;饭的品种也不少,洋葱肥牛盖浇饭、鸡蛋炒饭、特色炒饭。此外,糖水、西点更是少不了:桃胶糖水,雪花酥、肠仔包……
班级“外卖单”
第一次做“买卖”的学生们还颇有一套“生意经”:有的表示总金额满50送甜品,有的表示订菜送两人米饭,有的包快递费,有的上门取货打八折,有的还打上“感情牌”——欢迎堂食。
学生做的诱人的肠仔包
学生在家烹制外卖美食
学生做的香味四溢的糖醋排骨
据了解,不少学生一下就接到了四五个外卖单,成为大赢家。
班主任“抛砖引玉” 学生首次体验 “班级点单”
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为初三(6)班班主任王雷。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学生吴江婷是如此评价他的:王雷老师是一位非常幽默且负责任的老师,他总能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教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也会讲一些与知识相关的趣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在生活中学习是王雷坚持的教育原则之一。他坦言自己闲时也是非常喜欢做菜。发起这次活动前,有的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菜,他就把自己平时做的菜式发到班群里,供学生参考。
王雷老师把自己平时的菜式发给学生参考
王雷把自己平时的菜式发给学生参考
王雷告诉记者,这次疫情在家网课期间,他在班上发起了好几次比赛,如在第一周搞了亲子比赛,列了有二三十个项目,并规定获胜方可获得100元以上的奖励。比赛的图片和视频上传,有掰手腕、跳绳,还有更多的孩子是跟父母比拼厨艺。
“我感觉这是一个缓和亲子矛盾,增进亲子沟通了解的机会,刚好广州不少小区都解封了,周围的环境比较安全,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利用学生喜欢的‘外卖点单’方式,组织一次这样的班级淘宝式活动。”王雷表示,初三的学生压力还是相对较大,从早到晚对着电脑学习,情绪几乎没有出口。
活动在班群上一公布后,学生和家长都很积极回应,马上做出了一份自主报名的菜单。价钱和快递的方式都写得非常清楚。“有的送货上门,有的同城快送,有的甚至可以堂食。在屏幕上都可以感受到满屏的欢乐。”
美食成为同学间无形的沟通桥梁
在枯燥的线上学习中,很高兴‘雷哥’能举办这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美食供应商’,我一共准备了两道菜,分别是天妇罗拼盘和可乐鸡翅。”学生刘礼嫣告诉记者,她这次完成了6份订单,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非常开心。
“周六下午,我在小区楼下采购了多春鱼,鱿鱼,虾仁,红薯,南瓜豆荚等丰富的食材后,开始着手为同学们做晚餐了。经过精心的调制与一个下午的努力,我完成了6份订单,接着我又骑着单车,将美食送往同学的家中。” 礼嫣表示,这次活动自己实现了288元的“营业额”,原本不常下厨房的她,迷上了做饭,听着大家的好评,心情非常雀跃。在疫情网课期间,相互鼓励、支持很重要,美食已然成为同学间无形的沟通桥梁。
礼嫣亲自“送货上门”
学生马睿淇笑称,由于疫情需要天天做饭而令自己厨艺大有长进,“刚好广州放开堂食了,我也就放心地邀请同学到我家‘堂食’了。”
描述邀请同学到家品尝自己厨艺时的心情,睿淇表示“很兴奋也有点小紧张,但我喜欢这种有变化有激情的感觉”。睿淇做了一道自己最擅长的洋葱肥牛盖浇饭来招待两位同学,“这是初中三年来第一次邀请同学到家里玩,爸爸妈妈和弟弟帮我招呼同学,我就在厨房精心准备。两位同学都说我做得好吃,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还特地跟我请教了烹饪过程。”
饭后,睿淇还和同学一起吃水果,喝橙汁,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内心充斥着成就感与幸福,这段日子学习的疲劳和压力霎时一扫而光。”
老师感言:爱生活,会生活,才健康
在孩子们的订单客户中,不乏有科任老师。“我很惊讶,好多孩子动手能力这么强,味道真的很棒!”班级的化学老师何老师也对学生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她自己也帮衬学生叫了两份“外卖”:天妇罗和蛋糕。一共61块,附赠了桃胶糖水和酸奶,“真材实料,非常好吃!”
何老师称,其实孩子们很辛苦,圈在家里,空间有限,心情是很压抑的。这个活动可能浪费了一天半天时间,但是全家都帮忙,有的家长陪着送货,雨里要等个十分钟十几分钟,但是挺开心,大家一起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 ,才是生活。“有策略地保护好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我也为同事‘雷哥’点赞。”
作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体验方,何老师表示,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课程,这样的班级外卖活动,让劳动教育变得有用有趣,这才是我们提倡和推动劳动教育的原因所在。爱生活,会生活,才健康。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编辑: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