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中心可接诊新冠,高风险患者转诊定点医院渠道待打通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12-13 10:06

进入12月以来,传播速度极快的奥密克戎病毒感染人群正在快速扩大。

张文宏团队曾撰文称,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收治在医院。

近期,北京120每日的呼叫量已高达三万多,远远超出市120急救热线接呼叫的承接能力,以咨询发热症状为主的大量非紧急电话,正在挤占真正需要救治的高危人群的医疗资源。

如何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医生呼吁人们理性就医,政府鼓励医疗机构互联网问诊、开药。与此同时,各方也把目光转向分级诊疗机制,注重社区医疗机构在其中的作用。

曾在2020年支援武汉并担任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吴浩告诉南都记者,建立基层医疗向医院转诊的绿色通道,有助于减少医疗挤兑。而从多方了解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定点医院转运新冠患者的渠道尚待明确和打通。

“建议您直接拨打120或自驾前往一二级医院,我们拨打120可能也打不通。”一位社区卫生中心接线人员说。

pic_1191262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农村医务巡诊团队的医护人员来到施家务村为村民上门送药。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覆盖城乡的健康服务圈建设,截至202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2111个,全市基本实现步行15至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新华社发

社区卫生中心暂未设置高危人群转诊渠道,发热诊室只提供感冒药等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快速增多,越来越多人涌入医院的发热门诊,北京市120急救热线呼叫量也随之激增。12月12日晚,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告诉南都记者,12月11日的呼叫量为3万多,远超日常5000的呼叫量,其中占比80%的非紧急电话,挤占了120的急救资源。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请勿拨打120热线,请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陈志此前接受采访时呼吁。他说,在媒体上呼吁有用但收效甚微,急救热线挤兑现象仍未缓解。

除了呼吁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尽量不去发热门诊不打120外,一个避免医疗挤兑的关键动作是搭建新冠的分级诊疗体系。此前,在12月7日防控措施调整“新十条”发布当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

中国推行医联体建设已有数年,其模式是在一定区域内打包各级医院,调配和共享医疗资源,实现分级诊疗、基层健康管理等职能,缓解三级医院的压力。对新冠防控而言,社区卫生中心可通过专业评估,尽早发现高风险患者。“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方案》称。

不过,在紧急搭建新冠分级诊疗体系时,特别是高风险患者、重症患者转诊的规定如何落地,尚待地方进一步推进。12月12日晚,南都记者在北京海淀、朝阳、丰台和通州等区随机拨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热线得知,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暂时还未设置为新冠病毒感染者高危人群转诊的渠道,社区发热诊室只能提供感冒药等药品。

“建议您直接拨打120或自驾前往一二级医院,我们拨打120可能也打不通。”一位社区卫生中心接线人员说。

另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转诊转运,对接医院和急救中心。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听说有新冠病毒感染者从基层转诊至医院的情况。

对于社区家庭医生上门巡诊这一方式,朝阳区某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收到相关通知文件,且也没有人力开展这一举措,“社区内一共10个大夫,8个已经感染了,正常的门诊暂时都保证不了了。”他说。

也就说,对新冠高风险患者的转诊渠道尚待进一步打通。曾在2020年支援武汉并担任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吴浩表示,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建立起基层转诊的绿色通道,对于减少医疗挤兑现象是有好处的,能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重症患者。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12月12日举行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北京提出,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康复,症状加重时可就近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病情较严重、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患者,根据病情至辖区二三级医院就诊,必要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对于辖区高龄、行动不便等感染新冠病毒的老年人,在开展健康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医务人员可提供上门巡诊或协助转诊。

pic_573662

工作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展示客户端上的“线上诊疗”功能。新华社发

鼓励医院在线接诊、开药,并由第三方配送

除了各级医院外,在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有需要的患者也可向其他渠道求助。

12月初,北京医学会主办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重新上线,截至发稿前,共有中日友好医院、北医三院等9家医院入驻。市民可在微信上搜索公众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然后点击“特色服务-线上咨询”进入平台。

12月12日,人民日报联合京东健康推出“疫情防护和居家治疗咨询平台”,提供7*24小时在线免费应诊,出现发烧乏力、咳嗽咽痛等非紧急就医需求,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咨询医生。

同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提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居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线开具治疗新冠相关症状的处方,鼓励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中。鼓励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网上咨询服务,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透析患者和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就医及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另外,也可向朋友圈、微信群里的医生寻求帮助。南都记者注意到,由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发起的“中国志愿医生”近期发出号召,请志愿医生主动在朋友圈、社区群亮明医生身份,志愿为所住社区群众提供网上咨询服务。截至12月12日,全国共有200名中国志愿医生报名参与。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