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看东莞模式的“三美”万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2-12-22 10:37

东莞有新八景,可让人流连忘返;万江有新八景,可让人寻古探今。

在坐拥90公里东江水岸线、有着悠久岭南水乡底蕴的东莞万江,当乡村振兴融合了城市万象并秀的典型,“新八景”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近年来,万江街道围绕“五大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各社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及文化特色,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社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万江街道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印象万江”摄影大赛,吸引了一众摄影大咖积极参赛,通过相机镜头记录万江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就、新辉煌,便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突出富民兴村为本,依托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高品质提升双轮驱动,万江街道在“发掘社区潜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打造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名片”方面,有何值得其他镇街借鉴的经验?

南都、N视频《湾区会客厅》邀请东莞市万江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浩荣、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党委书记陈雪峰等,走读万江拔蛟窝、滘联、坝头等样本社区,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万江模式”。

一美:乡村秀美,精品示范

沿着莞穗路行经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的路标处,右拐进去可见一条蜿蜒的河涌。河水潺潺穿过村庄,最终汇入不远处的东江。从高空俯瞰,河涌流经之处,“小桥流水、岭南建筑、绿荫缠绕、移步即景”逐一映入眼帘。

微信图片_20221221213343.jpg

“这条河涌,将村子分隔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东莞市万江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浩荣介绍说,早年河涌两岸的村民会在河里游泳,甚至还会在河涌里洗衣洗菜,原生态岭南水乡曾是这里的真实画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与城镇化迅猛发展带来的阵痛,让拔蛟窝村内的河涌逐渐变黑变臭。随着2016年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万江街道亦全面铺开水环境综合整治,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先后投入10多亿元进行整治。包括拔蛟窝在内,万江多个社区的河涌水质明显得到改善。

如今,再看拔蛟窝社区的河涌,村民们的感觉最为直接:河水变清变绿,鱼儿也重新回来“安家”。与之相匹配的是,河涌两岸环境干净整洁,停车秩序井然,鸟语花香重回身边。

微信图片_20221221213433.jpg

在陈浩荣看来,这与拔蛟窝社区始终把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密不可分。自2019年以来,在万江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拔蛟窝社区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工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一系列的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被评为东莞市十大美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万江新八景之一的“蛟龙探花”景点所在地。

微信图片_20221222093636.jpg

拔蛟窝社区有着600多年历史,社区内尚保留着彰显独特岭南建筑风格的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拔萃家塾等明清建筑。以“探水、探花、探书香”为主题,社区通过文化植入、景观美化、基础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描绘出美丽画卷。

微信图片_20221221213437.jpg

据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雪峰介绍,2022年以来,社区已累计投入约800多万元,完成约15公里的雨污分流工程、居民片区“三线”整治、新建腾飞广场、以及上东坊小公园、振兴小广场等项目的改造,“在抓好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我们社区还将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持续维护社区的整洁亮丽。”

二美:产业壮美,盘活资源

拔蛟窝社区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只是万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缩影。

陈浩荣表示,拥有90公里东江水岸线的万江,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明显,“这些水岸线沿线的社区,都会根据自然禀赋和社区实际,来建设自己的人居环境项目,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点。”

万江以水为魂,联合各社区打造一河两岸亮丽景观,逐渐形成新时期城市万象并秀的万江“新八景”,兼具历史性、观赏性、标志性、时代性,让“一处美变处处美、一时美变时时美”。

微信图片_20221221213608.jpg

与“蛟龙探花”齐名的“花海腾龙”,也是万江“新八景”之一,景点位于谷涌·滘联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

微信图片_20221222093646.jpg

“花海腾龙”所处的万江滘联社区,还是以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反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陈浩荣表示,近几年来,滘联社区通过村居连片发展的机遇,“得到了很多关注,尤其是投资商的关注,先后引进“三航科技制造中心”、“智能高科产业园”和“新茂智谷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投资总规模达20亿元。

改变,源于滘联社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2015年和2018年,滘联社区争取了美丽幸福村居示范村和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项目。东莞市、万江街道两级共投入1.49亿元,建设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试点。

滘联社区充分挖掘、利用和盘活社区特有的水乡人文、古树、古渡头和古村等元素,对其进行活化、改造和点缀,打造出了起龙广场、芳草园、承德讲堂、五水归一等景点,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蝶变。

微信图片_20221221214922.png

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通过大力盘整回收土地,滘联社区引进高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述3大产业园项目预计明年投产后,将为社区带来1500万元的增收。

“三航科技制造中心和智能产业园,预计今年内建设完毕就可以增收。”万江滘联社区党委书记李婉乔介绍说,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集体经营收入将从2015年的344万元增长至2493万元,纯收入将从原来的45万元增长至1113万元,资产负债率将从原来的91.3%下降到53.5%,打破社区多年发展“困局”。

与此同时,滘联社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凭借“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这一张东莞独有特色文化名片,相继引进了启农部落、有龙营地、龙狮驿站等一批文旅产业驻点扎根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多渠道增收,为产业振兴蓄势赋能,着力打造乡村振兴2.0版本。

微信图片_20221221214950.jpg

如今,漫步在“花海腾龙”这段充满龙舟文化、宗祠文化、岭南文化底蕴的景观长廊,正丫湾、蒲草湿地景观、龙狮驿站、龙舟俱乐部、少儿龙舟、洲头顶、起龙广场等18个景观,彰显水乡文化底蕴,“亦城亦乡,宜居宜游”的现代田园之地正在走进现实。

微信图片_20221221215000.jpg

据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万江街道招引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超305亿元,达产后年税收超21.4亿元。持续推进优质产业载体建设,积极盘活厂房资源,推动建设了新村产业园、上市企业创新总部项目等一批优质产业平台,出台万江产业招商地图,实现了社区厂房物业资源线上平台资源共享的数据化管理。数据统计,2021年,万江街道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达66.41亿元,相比于2012年增幅达56.53%。

“乡村振兴涵盖五大方面的振兴,而产业振兴放在最首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陈浩荣表示,“依托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高品质提升双轮驱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定能实现万江乡村全面振兴。”

三美:甜美生活,处处惊喜

美丽环境+美丽经济,能够点亮甜美生活。这份美好寓意,在万江“新八景”之一的“下坝灯影”,同样得到了体现。该景点位于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下坝坊,坐落于万江街道坝头社区。

微信图片_20221222093651.jpg

作为东莞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下坝坊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这个集创意、设计、休闲与艺术于一体的生活街区,层层叠叠的房砖、各具特色的小店融于岭南风情中,为下坝村增添了不少韵味。

微信图片_20221221214125.jpg

依托“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万江坝头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让外界更为熟悉的则是入夜后的下坝坊。彩灯夺目,绚烂多姿,处处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微信图片_20221221214113.jpg

目前,坝头社区已招引喆啡酒店、东莞绿绮堂·绿绮琴院,与东莞手信等文创企业形成“水岸艺术+文创休闲+娱乐社交”三大业态,吸引高端企业、高素质人才聚集,以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221221214132.jpg

乡村振兴,社区先行。“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万江”,正在写进现实。

除了拔蛟窝、滘联、坝头,万江的谷涌、严屋、大莲塘、简沙洲、万江、金泰、官桥滘等多个社区,均结合自身的产业及文化特色,书写了特有的“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21221213656.jpg

“近年来,万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同步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项事业在转型创新发展中稳步向前。”陈浩荣表示,如今各社区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着万江综合竞争力、城市魅力的明显提高。”

在经济发展方面,今年截至9月份,万江街道27个社区的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6%;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同比增长8%;经营纯收入同比增长16%。村组经济实力实现稳步增长。

在民生福利方面,万江街道近五年累计投入47亿元,支出比例每年均超六成,打造了龙舟文化节、敬老月、戏剧曲艺文化节等三大文化惠民品牌,并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街道”。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万江将以更高效的执行力,狠抓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动万江产业升级发展、城市更新改造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实绩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微信图片_20221222094648.jpg

东莞新闻部  东莞事业部 视频营销事业部 联合出品

监制 刘岸然 田霜月

策划 周昌和 潘劲松 肖佩佩

统筹 谭伟山 何永华

执行统筹 梁锦弟 李发英

执行 陈辉 叶钧廷 陈东晖 莫晓东 李发英 梁锦弟 曾奕静

鸣谢  中共万江街道工作委员会   万江街道办事处

*视频部分素材、图片来源于万江街道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

编辑:莫晓东,曾奕静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进新征程 东莞勇争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