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798艺术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正式对外开放。
1986年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性艺术的进程与发展,反映中国整体的艺术成就和创意思想,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向艺术界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这次已经是第八届。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基于2021年2891个展览,通过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850种文献,统计出111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并以本年度14个专题来集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年鉴展全面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其中有25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北京展区,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区,然后整体再在厦门展区集中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的最新锐、最前沿、最积极的创造力量从模仿到原创、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目前中国艺术已经进入文化转型期,当代艺术显示出已经覆盖艺术史发展至今所有的基础方法和创作能力,与世界平行;同时也直接面对相应的挑战,当代艺术与科技不同,在世界上和历史中已经没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楷模,模仿就是抄袭!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与整个全球艺术界一样,都必须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和世界未来的使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所以,该展览反映了《年鉴》所记录的中国艺术的探索2021年以来出现的新的代际转向,这种代际的转向与作者的年龄无关,有些8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期”成果的艺术家,依然在精神最前沿面对着紧迫而深刻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可能,做出激烈和狂放的反应。当然,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正在涌现,而且不断地涌现,共同面对同样的压力和复杂的要求。虽然国内展场和国情有所限制,但从全球范围的表现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成果还在突破,在艺术的观念上已经全面地和世界平齐。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以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依赖资源,而是以中国人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将全世界自古以来的文明作为自己取用的基本资源。在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问题之外,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运用艺术的特殊性质,不断利用对人的局部而深刻的特殊观察和体验来进行创造,而他们创作的手法和面貌,必然与现在全球各地的所有艺术家拉开差距,而且在中国艺术家互相之间也要保持相对的差异。
此外,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显现出一个与科技相结合的特殊而集中的方向。科技变化和创新的基本素质和原创性的激发,也逐步与艺术接近。实际上,当代艺术从来都是产业(制造)和创意(创造)的实验室与发动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北京展览中共展出曹澍、陈华峰、陈秋林、高洁、高磊、姜波、胡为一、李青、董功(直向建筑)+李怒(合作艺术家)、林枞、马轲、任莉莉、施勇、宋兮、童文敏、王光乐、王璜生、邬建安、徐跋骋、姚念宇、杨光南、杨洋、杨重光、于艾君、张培力等25位(组)艺术家原作,占据北京798艺术区的798艺术中心的两层空间,并于距此不远的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进行一年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展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还将以年鉴线上展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展出。关注抖音号“CMAA”,看年鉴展如何演化为更多奇特的线上延伸!
展览持续至2023年1月15日。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