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委书记苏虎:用好“三招”,让白蕉海鲈“游得更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2-12-23 11:32

南都讯  近日,广东“年鱼”代表白蕉海鲈火出“渔乐圈”。白蕉海鲈不仅仅跃上了北京地铁,还走进了澳门米其林餐厅、广州白天鹅宾馆、成都高端川菜食府,成功举办“白蕉海鲈杯”2022中国斗门垂钓大赛,全网曝光量破亿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鲈”。南都专访斗门区委书记苏虎,探究白蕉海鲈火出“渔乐圈”的“秘密”。

800x534_63a514042a184.jpg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人民,成就一地经济

南都: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斗门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助力白蕉海鲈“游得更远”?

苏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斗门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被寄予厚望,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主会场活动在斗门圆满闭幕之后,斗门探索“丰收节经济”“年鱼经济”步履坚定、步伐有力。白蕉海鲈不仅仅跃上了北京地铁,还走进了澳门米其林餐厅、广州白天鹅宾馆、成都高端川菜食府,成功举办“白蕉海鲈杯”2022中国斗门垂钓大赛,全网曝光量破亿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鲈”。我们现在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从硬实力打造、软实力提升、巧实力运用等三个维度,让白蕉海鲈“游得更远”。

一是打造硬实力,大力发展省级预制菜产业园。今年6月,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以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20.9平方公里为发展腹地,预计总投资超70亿元,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50亩,打造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

800x521_63a514019c7f6.jpg

斗门打造硬实力,大力发展省级预制菜产业园

目前,一期已建成水产品深加工厂房30万平方米、近21万吨冷库容量,吸引强竞供应链、诚丰优品等数十余家预制菜企业入驻,已开发50多个海鲈预制菜品种;二期重点建设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标准厂房及配套道路已于11月底进场平整;依托产业园二期5.0产业新空间建设,目前已签订晟丰、粤信、广达、振盟、基壮和丰帆汇等6个租赁投资协议项目,签约入住率已超过70%,瞄准“建成即落满”这一目标,着力引进补链强链项目。三期建设白蕉海鲈产业流通中心,打造冷链物流产业集群,建设珠江口西岸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预制菜产业园提供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大宗贸易和集中物流服务。

好风凭借力,在大力发展省级预制菜产业园的同时,多项利好措施接踵而至。7月28日,《加快推进斗门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出台,旨在用“真金白银”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9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珠海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将规划建设以斗门区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园,力争在3年内全市新增建设5.0预制菜产业新空间用地4000亩,并给予入驻5.0产业新空间的预制菜企业租金优惠,推动珠海市形成质量安全、绿色健康、优势明显的预制菜特色产业高地。

二是提升软实力,塑造“国鲈”品牌形象。白蕉海鲈早在2009年就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管是从文化积淀、营养价值,还是增收致富、产业延伸等方面,白蕉海鲈都是当之无愧的“鱼界顶流”。过去30年,“白蕉海鲈”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中国产业崛起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人民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国之鲈”。

我们将通过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发挥“中国年鱼策源地”“中国海鲈预制菜之都”优势,做强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和国际垂钓之都两大平台。通过线下活动与线上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国鲈”设计统一的VI标识、创新传播方式、创作文艺精品,塑造“国鲈”品牌,让白蕉海鲈成为美食品、文化品、情义品。

三是运用巧实力,搭乘“节庆”经济快车。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人民,成就一地经济。在“丰收节经济”的加持下,白蕉海鲈实现“量价齐飞”,成为新晋“网红”。在国庆期间,白蕉海鲈的出塘价创下历史新高;在预制菜深加工企业,各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加快研发预制菜新品,设计春节“年鱼”礼盒,快速抢占春节年货市场。

百节年为大,有节就有俗。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中,“鱼”的形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饱含着亿万人的情感聚合。作为“丰收节经济”的延续,斗门推出“今年春节有好礼,年年有余‘年鱼’礼”的贺年消费理念,将继续搭乘“节庆”经济快车,打造有文化赋能、有情感加持的“中华好年鱼”,助推白蕉海鲈“从塘头游向餐桌”。

南都: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将于12月29日在珠海开幕,可否介绍一下年鱼博览会的背景及原因?继“丰收节经济”后,“年鱼经济”预计将为斗门的乡村振兴带来怎样的影响?

苏虎:今年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珠海市斗门区圆满举办,斗门区顺势而为,探路“丰收节经济”模式,继续做好 “一条鱼” 文章,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从 “丰收节经济”到 “年鱼经济”,珠海斗门探索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以产业链创新做强水产业发展,以农业工业化和休闲农业为主抓手做好“接二连三”工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步步高、喜洋洋,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800x449_63a5140197718.jpg

本月底,珠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

斗门区作为珠海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服务澳门的主战场,承担着特殊使命,具有窗口示范效应。我认为,“年鱼经济”预计将为珠海的乡村振兴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让农民成为有盼头的职业。斗门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约3.9万亩,共有白蕉海鲈养殖户2000余户,养殖产量15.6万吨,占全省产量的70%,占全国产量的50%。在“年鱼经济”的加持下,斗门区将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让农民成为有盼头的职业。

800x507_63a514019d51d.jpg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人民,成就一地经济

二是让农村成为有希望的家园。斗门区曾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首届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基本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珠海样本。“年鱼经济”将继续赋能跟渔业相关的娱乐、健身、观光、科普、游学、餐饮等行业,在家门口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擦亮珠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让农村成为有希望的家园。

三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斗门区是农业大区,传统农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年鱼经济”将推动斗门区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强化“国鲈”品牌培育,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进行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三产融合蓬勃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

编辑:李洁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