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三星堆“大眼仔”带着古蜀国神秘文明来到东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12-25 21:53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陶瓷外销的历史印记.jpg

陶瓷外销的历史印记——“袁湖记”作品精选展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3月26日

地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西展厅

清至民国时期,石湾制陶行业中的一些作坊采用“阶砖胎”制作器皿杂件、陈设摆件,作为“洋庄货”直销海外,部分还带有“MADE IN CHINA”或“CHINA”的底款。袁湖记正是此类作坊的代表:其产品种类丰富,做工精致,聘请区乾、刘传等业内高手作为出模师傅制作高质量样板;造型纹样多彩,有鸟兽虫鱼、山石植物、仙佛人物等,其中如“五毒”纹饰、鹿头造型,迎合了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的审美风俗;其釉色鲜艳明亮,主要有单色满釉、多色填釉和混色叠涂三种装饰方法,尤以混色中温珐琅釉油画般的效果独树一帜,深受海外市场欢迎。本次展览汇集了多位收藏家的数十件珍品佳作,是袁湖记代表作的集中展示,囊括了充满活泼生趣的动物摆件、设计感与实用性兼具的器皿杂件、具有石湾公仔神韵的人物等代表性品类。期望观众走进这个充满民间烟火气的陶艺世界,品味石湾陶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


人与____的关系.jpg

人与____的关系

展期:12月22日—12月31日

地点:非空间 FREE SPACE,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

在时代的长河中,每次人类社会的演进都会重新确立人与____的关系,在发展和矛盾的过程中则会有被鼓舞与被淘汰的部分。我们作为世界组成的一部分,应该如何回应时代,如何看待我们与万物的关系?是敬畏-轻视、接纳-排斥、抑或共存-矛盾?

第三届“新失败品拍卖会”以“人与____的关系”为主题,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下将“失败”转向关注关系的发展变化。本届将与43位艺术家共同探讨,以丰富的媒介语言呈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艺术家对于关系美学的探索。其中包括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对科技发展的无力感、对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观察,以及人与荒诞、孤独、未知恐惧等,并在“新失败品拍卖会”中试图寻找世界关系的有机模式。


第二届abC艺术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展.png

第二届abC艺术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展 第八站 · 广州站

展期:2022年12月22日—2023年1月31日

地点:不安分书店Lab空间站

“第二届abC艺术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巡展”即将来到广州,在不安分书店Lab空间站展出由35位书奖特邀顾问和6位专业评委共同选出的长名单入围作品。这30件以“书”为媒介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包括艺术家书、手工书、摄影书、插画书、Zine等在内的丰富形式,从面向全球华人创作者公开征集到的近250本书中脱颖而出。借助最简单的纸张、图像与文字,这些创作者以各自独一无二的方式处理着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可以是对一种日常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也可以自此深入下去,交出一份严肃的研究报告;它可以是从业者之间观念的交锋,也可以借助集体阅读与写作,在友谊中激发更紧密的互动;它甚至无关国籍与地域:今年有两份参赛作品,是中国年轻的出版人为几位外国老人创作的人生故事书,他们因某些奇妙的缘分相遇,藉由做书展开了一次精神层面的交流。30本难以被归类的书,将乘着一只移动书箱游历全国的艺术书店与空间,在形态各异的书桌上被展开,去迎接那些无法预测但又令人期待的相遇。


卯兔迎春一一蔡志忠漫画奖主题画展.jpg

卯兔迎春——蔡志忠漫画奖主题画展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1月3日

地点:黄埔区图书馆香雪馆一楼展厅

漫画大师蔡志忠,1948年,生于中国台湾彰化茄冬。1963年,开始从事漫画创作。1976年,成立龙卡通公司,相继主持创作了《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电影动画,《老夫子》荣获1981年第18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1983年,创作出国学漫画《论语》《大学 中庸》《唐诗说》《宋词说》《史记》《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百余部作品。2016年,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传播奖”之年度卓越传播大奖。蔡志忠国学漫画已经发行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超过5000万册,开创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对中国漫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卯兔迎春一一蔡志忠漫画奖主题画展”作为“蔡志忠漫画奖”系列活动之一,在广州黄埔区图书馆展出蔡志忠大师近百幅兔年主题新作。让广大漫画爱好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大师极富东方韵味,兼具国际风采的作品。


广州故事——广州画院城市记忆主题美术创作展.jpg

广州故事——广州画院城市记忆主题美术创作展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1月23日

地点:广州画院美术馆

2022年是广州画院建院四十周年。为此,广州画院精心筹办“广州画院成立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作为献礼之作,同时记录广州画院发展四十年的足迹和成果,总结过去的经验,梳理画院在艺术征程上的重大事迹、标杆人物以及经典作品。此次“广州故事:广州画院城市记忆主题美术创作展”即系列活动之压轴大展,展览呈现了广州城市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和时代风貌,创作内容涵盖古城揽胜、历史人文、商业字号、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纪念场所,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等,凝聚了艺术家们对新时代生活,对广州这座城市以及广州画院建设以来的情感和热爱。

影·张·相——张伟清·荔湾十年手机摄影作品展.png

影·张·相——张伟清·荔湾十年手机摄影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3日 -2023年02月05日

地点: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41号LIGHTHOUSE灯塔空间1-3楼

对一个城市最深刻印象,往往就是地道烟火气。荔湾作为中心城区,拥有珠江一江两岸的地理优势,是广州文化符号的集中地。在这里,人们能看到最完整的城市发展历史,能感受到最浓厚的本土生活气息。西关大宅,骑楼街巷,粼粼珠江,传统岭南市井景观和现代都市摩登气息碰撞交融,烟火人间皆是景。为了记录不同视角下荔湾的光阴岁月,向五湖四海的友人展现摄影师镜头下独特的“老广”文化,展方特策划本次“影·张·相——张伟清·荔湾十年手机摄影作品展”。

本次展览将系统地展出摄影家张伟清过往逾十年近400幅手机摄影创作作品。展览通过《影》、《张》、《相》三个分别充满感性、灵性、理性的空间和主题,借助一系列层次丰富的沉浸式装置与影像,与观众一同回望张伟清自2012年开始记载的广州城市记忆。透过张张照片的画面呈现,回顾张伟清的手机摄影岁月:十年来每日未曾停止摄影,虽看似不曾走出城区,但每一张照片却也是无法复刻,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

乐此方寸——岭南名家艺术陶瓷迎春邀请展.jpg

乐此方寸——岭南名家艺术陶瓷迎春邀请展

展期:2023年1月1日—2月5日

地点: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155-11号

共庆新年,玉兔迎春,为民造福。“乐此方寸——岭南名家艺术陶瓷迎春邀请展”将于2023年元旦在荔湾湖公园里的海山仙馆正式开展。本次艺术陶瓷迎春邀请展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画展,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岭南艺术名家“跨界”创作,瓷本精品首作展示;更有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惊喜加盟,一起交流探讨陶瓷艺术。展品的器型、工艺种类、绘画形式,丰富多样;参展艺术家值班驻场,现场彩绘画瓷与指导,每天10:00--17:00;陶瓷艺术公开课,观众现场可体验画瓷,免费体验手工拉坯;展厅特别设置有展示区、现场彩绘区、体验区、会员福利区;艺术家免费为社区市民写“春联”送“福”字。


——深圳——

艺见中轴——公共艺术季展览.jpg

艺见中轴——公共艺术季展览

展期:2022年12月11日—2023年2月12日

地点:深圳福田·中轴云廊 + 节日大道

“艺见中轴——2022福[+]公共艺术季”展览由余丁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朱小钧担任策展人,汇集了展望、陈志光、王少军、卢征远、谭勋、高孝午、朱玉杰、王大朋、韩文华等9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卢征远、蒙志刚、杨光、苏丽思、朱佩鸿×Lilyo、高振鹏、朱玉杰等7位/组艺术家为深圳进行特别的在地艺术创作,以及4件潮流个性的艺术装置,采用户外公共艺术的形式,在深圳城市中轴线和深圳节日大道上画出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赋能城市人文,漫行艺术中轴。“2022深圳福[+]公共艺术季”希望以人文美学为内核,编写一种新的空间叙事。中轴云廊、深圳节日大道在探索都市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当代艺术、传统文化、潮流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多元、个性化的形式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时,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活力。

「柔光幻影」金星之歌——德国艺术家艾琳娜·伯克纳中国首展.jpg

“柔光幻影”金星之歌——德国艺术家艾琳娜·伯克纳中国首展

展期:2022年12月15日—2023年2月6日

地点:KennaXu画廊(福田)

“‘柔光幻影’金星之歌——德国艺术家艾琳娜·伯克纳中国首展”正在KennaXu画廊(福田)展出,展览呈现艺术家2021至2022年间创作的18幅绘画作品。艾琳娜·伯克纳不断探索着颜色和光线的相互作用、感知以及两者对观者的影响。当渐变的、柔和的色彩融合在一起,产生微光,并通过这些微光将色彩从画布的物质性中解放出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部分最新的创作——她最近研究的主题“金星之歌”(Venusian Song)。金星的轨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地球,金星绕地球运行时形成的形状,也与玫瑰等花朵相似,使得艺术家的创作也散发着一种非常女性化的氛围。而英文中的与金星同词的维纳斯,也是被认为是“爱与美的女神”,这一含义,正与艺术家创作中不断寻找美的初衷不谋而合。

穿越冻土、荒漠与冰川——第五届全球华人艺术展.jpg

穿越冻土、荒漠与冰川——第五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展期:2022年12月16日—2023年3月26日

地点:中国深圳何香凝美术馆4-8展厅

“全球华人艺术展”是以海外优秀华人艺术家为主要邀请对象的展览项目,是何香凝美术馆的重要学术品牌。第一、二届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分别与文化部、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从2020年开始,展览活动固定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并在基本完成此前海外华人艺术资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全球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艺术家在不同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创作特征、思维方法,进一步突出了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多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展”所做的大量工作,不仅从族群的角度逐渐弥补现有艺术史叙述的不足,而且在服务海外华人、推动海内外华人进行深层艺术交流方面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平台。

本次展览以“穿过冻土、荒漠与冰川”为主题,依然采取“1(一件馆藏品)+N(多位海外华人艺术家)”的结构模式,共有包括中国以及生活在俄罗斯、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荷兰、挪威、丹麦、瑞典、冰岛等国家的十六位艺术家的九十余件作品参加展出。而在艺术家多样的创作中,我们更多地选择了他们的架上作品,期望可以不为外在的语言分身而可以更集中、深入地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策展团队将对每位艺术家所做的访谈、资料研究进行了口述史和文献编辑整理——它们既是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参考,又具有独立的文本价值,这种双线叙事正是“全球华人艺术展”的主要学术特征。

浮深六记:陈曦×邓荣斌×韩潮×江宏×肖芳凯×周金华.jpg

浮深六记:陈曦×邓荣斌×韩潮×江宏×肖芳凯×周金华

展期:2022年12月24日—2023年1月8日

地点:太阳山艺术中心

“浮深六记——深圳艺术家作品展”在太阳山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呈现陈曦、邓荣斌、韩潮、江宏、肖芳凯、周金华六位旅居深圳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一系列独具感知力量与创造性的作品。六位艺术家呈现着相异的技法媒材与创作表达风格,其中相同的是于开拓革新、兼收并蓄的时代环境中,所具有的自我情感与精神心灵的力量,联结着时代与心灵的生机和色彩,释放着想象与感知的精神世界和历史诠释。

穿梭于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体会艺术家们感知万物的独特视角与精神关照,感应历史的脉络,挖掘时代之境蕴,感受深圳当代艺术家所探索的自我表达。

模糊的向度 Blurred Dimension.jpg

模糊的向度 Blurred Dimension

展期:2022年12月24日—2023年1月23日

地点:桥舍画廊

由肖芳凯策展的“模糊的向度 Blurred Dimension”群展呈现高临生、刘劲、王娣、徐婉婷、叶锦莹这五位艺术家作品。当代生活经由时空脱域塑造的结构模式,在边界与矩度愈发明晰的同时,陷入了常因超越具体情境而导致的表达悖论。艺术实践的介入固然是破解法门之一,然当下艺文生态,亦渐显类似程式建构之困境的窠臼。新世纪以来代际颇为明确的线索,在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看来,已然失去可供参照的标准,或非一个可靠的机制。正如叶锦莹的“内观”指向了宽广的人文议题,高临生将“孤寂”的核心投射于象征之物,王娣专注于都市“迷离”的氛围营造,徐婉婷则以“古雅”方式勾勒出悬置现实的个人姿态,而刘劲的“忧伤”亦不再是青春主题的简单延伸,相较于生命经验层面的悲欣交集,他们并未诧异,恰恰源于不乏局部与文本意义上的冷暖自知。毕竟,世间行旅皆有慌张,总归需有一个向度,以解万般惆怅。故仅就现世代观察,于此情绪弥漫之时,自然便有了“关键是艺术”的潜在转向。

“奇妙之旅”版画技法探索营成果展.png

“奇妙之旅”版画技法探索营成果展

展期:2022年12月24日—2023年2月6日

地点:中国版画博物馆  澜·画廊

“奇妙之旅”版画技法探索营是中国版画博物馆于2022年获批的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事业专项基金项目。该项目涵盖了凸、凹、平、漏四大版种,结合版画操作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达到集技法探索、情感表达、创造力挖掘于一体的版画特色教育课堂,让参与者感受和体验版画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与魅力,赋予参与者愉悦的学习经验及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本次版画技法探索营共有400余位学员参加,学员中有教师、医生、学生、设计师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带着对版画艺术的新奇与喜爱,与艺术家们共同探索版画技法的奥妙。此次展览共精选出学员作品102幅,此佳作不仅展现整个项目的成果,也是对学员学习的肯定与鼓励。希望此次活动能激发他们对版画艺术更多的灵感和兴趣,并让艺术之美感染和丰富更多人的生活。

——佛山——

任惠中师生展.jpg

任惠中师生展

展期:12月12日—12月30日

地点:佛山市顺德区澳心街天知西

展览主题以中国当代乡村振兴的视角,尝试在岭南古村以艺术的形式与当代名家名作对话,抛出新的话题即"当代艺术与乡村文化振兴契合的深度可行性"。也就是本次展览的主题[岭南“艺(议)”事]之缘由。中国的未来二十年将关注乡村的振兴发展,而艺术的未来二十年又将何去何从?回到乡村回到生活的起点,多少人在呼吁但又有多少人在做?策展者认为艺术与时代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本次展览注定又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叙事,所以我们期待通过任惠中和他的画家们的大作,用他们研究的成果,契合岭南古村成为这个时代的述事目录,并祈引发出强大的艺术号召力!展览已经在顺德古村黄连与公众见面,欢迎您莅临观展。

橙黄橘绿 · 时.png

橙黄橘绿 · 时

展期:2022年12月18日—2023年2月20日

地点:顺德区大良街道驹荣南路7号欠如艺术空间

李佳宁老师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为主题,创造出一种诗意弥漫、鸟语花香的画境。虽然冬景萧瑟冷落,但也是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句中虽然橙与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所以才有屈原的《橘颂》。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晚风永远温柔,玫瑰天生就该骄傲而浪漫。新时代女性不拘限定,定义自我,演绎了作为独立个体更多的可能性。李佳宁老师以新女性的角色,描绘了一个浪漫主义的世界,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被作为质朴的美感觉到或直觉到的,而不是从理性上被把握的,也正是坚强与温柔并存的精神独立。

《橘黄橙绿·时》更多是希望将每幅画中的美好,传递给别人。“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枯黄,鲜花缺依然绽放。伴随轻风自由摇曳,承载着热爱。即使在落下的瞬间,也会化作春泥,让生活更加光彩


物之光谱——生态艺术的跨文化实践.jpg

物之光谱——生态艺术的跨文化实践

展期:2022年12月21日—2023年1月13日

地点:巽美术馆

艺术包罗万象,而视角则往往来自个体。个体是丰富和多元的,正如光谱上的色彩分布,仿佛在宣示着流动与变化才是万物的本质。然而,就其物理意义而言,光谱亦有秩序。当艺术的眼光开始与生态相结合,环境保护就不再是一件个体的事情,它更多需要科学而实在的路径与方法,从而关联到社会中更丰富的人和事。

英国艺术家Dave Bramston的艺术实践正是在创造这样一种既具有视角多元性,又具备实践智慧的“物之光谱”。作为一位在设计领域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天然就具有实用的考量;在不断深入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过程中,他又天然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这使他不断地发现“物”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问题:“废弃物”一词的使用是否阻碍了人们对“可用资源”的认识和发掘?当一件被生产或制作出来的物品真的在发挥用途,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弱化它的“废弃物”属性?在他看来,“废弃物”与“可用资源”分别位于光谱的两端,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两端之间进行实践。在这次展览中,来自珠三角工厂的剩余物成为了充满限制与挑战的材料。为引入一种超越限制的新视角,灯光装置与交互技术被纳入到装置的构成中,使作品呈现出光谱的形态和色彩。在展场中,不同作品之间相互映照,在观众进入与观看的过程中发生着光影的变化,形成多重角色相互交织的剧场。

万物可爱——孙洪敏油画作品展.png

万物可爱——孙洪敏油画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8日—2023年2月26日

地点:佛山市顺德区樱造艺术空间

孙洪敏那种天生的敏锐直觉和爱憎分明的性格,让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判断力和表现力。她最可贵的品格是艺术创作中的坦率与真诚,她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也就在这里。孙洪敏是一位能将古典气质融入当代生活的艺术家,传统与现代在她的以女孩为题材的作品中水乳交融,这也是我十分欣赏的品质,严谨的创作中传达出冷静和典雅。


漆彩华章——南风艺术部落漆艺精品展.png

漆彩华章——南风艺术部落漆艺精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28日

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二层书画展厅

顺德漆画由吴旭东老师肇始,他是顺德第一个加入中国美协的漆画家,更是顺德漆画事业的开拓、引领者,由他提议并始创的南风艺术部落已成为顺德漆画创作的核心群体,成立六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超十件的作品入选国家级的艺术展览,培养了众多漆艺家,现部落成员已有中国美协会员10名,可谓成绩斐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构成顺德漆艺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次《漆彩华章》的参展作者里,除特邀作者外,皆是部落创作骨干,他们各自本在不同艺术领域里遨游,风格多样,一进入漆艺这一材料的领域,更激发出多彩的艺术创作活力。

“人做一半,天做一半”自古漆匠们就遵循这一古训制作华美的作品,这暗示它有着非常特殊的物理逻辑,创作过程必须遵循其“古怪”的脾性,大漆,为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漆画的制作往往耗时长久反复髹磨始成,此外,色彩的预埋、肌理的制作、不同材料的混用、画面的磨显、抛光处理等等制作方式更是与我们平常所见的用笔直接描画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漆画,既是绘画的艺术,更是材料的艺术。本次展览除了漆画,也有漆器作品,它们完全遵循了传统大漆工艺逻辑。漆器与漆画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用漆作为主材料,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漆画一般用作装点、欣赏,而漆器则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器物,所以除了外观的美感,还需要非常强调器物的牢固以及上手时的温润、晶莹之感,这些效果的背后更多地凸显制作者的沉稳、坚忍、细致、精心,也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肉食者不鄙—— 李津 顺德行.jpg

肉食者不鄙——李津 顺德行

展期: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1日

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怡兴路6号

和美术馆将呈现展览「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以逾五十幅李津的近期创作,与数十件馆藏吴昌硕、高剑父、齐白石等近现代艺术家创作形成观照。

展览旨在于中国画的视阈中重新审视李津作品中食与肉的内涵,并结合其于顺德创作的约二十幅新作,展示艺术家与岭南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李津擅画食与肉,自九十年代末以来,便持续以水墨技法描绘这一日常主题。多年来行山游水,李津到一地便画一地滋味,其作因而不仅可观,进而可闻、可品、可鉴,油色滋润,娇嫩欲滴。以其自己的话说,“一切质感、骨感和皮肤的细腻粗糙,与画人均是一样,要投射感受——哪个地方可以抚摸,哪个地方下口很嫩,我调动所有记忆,就把欲望呈现出来。”在中国画的惯例中,李津对于欲望的不隐不避成为其革旧出新的不二法门。尽管他自述时常受益于近代以来的笔墨传统,例如黄宾虹之于绘画时间的态度,或是齐白石刻画日常物见与农俗活物之细致,但其笔下的肉与食,往往精气多于精神、畅想多于冥想、风情多于风雅,取前人笔墨之法却不取笔墨之意,无不显示出当代生活的无羁之态。李津的作品中因此含了一股抗逆精神,再也没有雅俗秩序能在他的食与肉中被期许、被发现,只有纯粹的欲望持续揶揄高雅、理性与规训。这便是“家常主义”,吃喝咀饮为之 上,肉食者言说,肉食者不鄙。

——东莞——

时间性——王惠仪摄影作品展.png


时间性——王惠仪摄影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1月7日

地点:东莞市文化馆

“时间性——王惠仪摄影作品展”在东莞市文化馆开幕。本次展览是2022年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活动之一,展出青年艺术家王惠仪一系列的个人摄影创作作品。展览围绕王惠仪对摄影时间性的理解,分为“现场”(Scene)、“轨迹”(Track)、“矛盾”(Contradiction)三个篇章。作品清新而温暖、温柔而蕴含力量,充分展现了图像的古法工艺与数字技术间的巧妙结合。

“现场”系列中的《家具厂——午休片刻》组照是在东莞拍摄的,可以理解为正在发生的事件,即摄影师“从取景框里直面现实”所处的时间。

“轨迹”是指快门的时间,这个时间把摄影师正在经历的事件以一个微小的时段记录下来。“矛盾”,当按下快门的瞬间,把时间切割成过去与未来——拍摄主体的过去与图像的未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摄影并不是单纯的把时间定格了,而是把时间分成了两个方向,一个走向图像的未来,尚未出现但已经存在,另一个走向主体的过去,仍然存在但已过去。

椅子.png

一椅一世纪——现代设计100年全球座具进化史

展期:东莞市万江锐空间REGALLERY

地点:2022年12月24日—2023年4月2日

“椅”是为数不多的和人身体直接对话的家具。从最初承载的坐具功能,到承载审美的微型建筑,“椅”一步步超越传统的象征意义,映射着更迭的时代和人们对潮流的认知。《一椅一世纪》将向大家展示100把历史经典名椅,挖掘名椅背后的设计故事,探索椅子是如何以一个极小的单位,承载着新的思考方式与可能。通过为观众营造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文化艺术情境,以线下交互的形式,创造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王受之教授说:“设计的发展,其实历史很短。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设计还是被视为以功能为核心的活动,主要满足人们的用具需求。但也就经过100年的发展,设计和生活有了更密切的关系,除了完美的功能以外,还给生活赋予了意义和价值。”

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jpg

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

展期:2022年12月31日—2023年4月9日

地点:东莞博物馆

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举世瞩目。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是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长江文明之源”、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发现带给人们惊世快意的同时,也让许多人陷入沉思形态各异的三星堆文物,究竟要表达什么?”是神巫所造吗?是域外传入吗?答案就在文物本身。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