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8年领跑!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激发广东文化产业新动能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12-26 21:49

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开启(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作为广受瞩目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不仅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产业展示平台,也是一个向里向外看的独特窗口,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226191836.jpg

广东近十年文化产业成就斐然,是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全省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文化会展国际化品牌彰显。在“文化强国”大战略的指引下,广东以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总量1/7、连续18年居于全国首位的蓬勃之势,展示出了文化软实力。以广、深中心城市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融合为势能,“设计之都”“创意之城”,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现文化+科技的魅力,新型文化业态备受关注,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化战略硕果累累,创新驱动战略助力文化产业腾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省以珠三角为龙头,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用,正在呈现一幕幕文化产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未来,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是激发广东文化产业动能的关键因素,随着边界的不断打破,广东文化产业的后发潜能将更大。

新主题 新动能

  • 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文化产业领跑十八载

在大荧幕上观看“熊出没”,用网易云、酷狗听歌,在腾讯电子竞技平台上娱乐,在虎牙、YY上看直播,在方特乐园游玩……这些文化产业的“广东符号”,在人们的娱乐世界里无处不在。今年北京冬奥会,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团队主持设计的冰墩墩备受喜爱,也让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再次受到国内外市场关注。

这些成绩背后,创新、资本与政策扮演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推动着文化自身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尤其是与科技的融合,以“文化+”“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新业态正全面重塑广东的文化产业格局,成为新引擎。如疫情防控常态化催生了“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多媒体、GIS等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及传承利用;同时,基于内容创新形成版权经济、注意力经济,产品经济以及在地消费一系列的价值链,加速文旅在发展模式上的融合。

自2003年确定“文化大省”战略以来,广东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家底厚实,近年更是实现了“加速跑”:

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省GDP5.59%,连续7年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年均增速超过10%,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法人单位、营收总额等多项指标也长期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广东文化产业的“钱袋”逐渐优化

除了家底扩大外,广东文化产业的“钱袋”也逐渐优化,一方面产业链完整,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其中7大类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10%,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规模领军全国。另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提高文化制造业科技水平,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头部企业,配套培育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了大批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和动漫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的游戏业收入2322.7亿元,产值占全国逾七成。电竞收入达1236.3亿元,占全国73.6%,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腾讯、励丰文化、华强方特、奥飞娱乐、虎牙直播等一大批本土文化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雁”。

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此前分析,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开展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业态,广东初步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占主导的总体格局。

此外,目前,广东有文化产业园区300多个,共计容纳企业2万多家;文化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深圳南山区、广州励丰文化等5家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比如酷狗所在的羊城创意产业园,如今已形成多个“国字号”招牌: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集聚了酷狗音乐、荔枝等130余家不同领域的文化科技企业。同时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育成链条,先后培育出9家上市公司。

在今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发布会上,发布人介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举措。推进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打造了广州永庆坊、潮州广济桥和牌坊街、汕头小公园等一批城市文化名片。设立广东出版政府奖,聚焦重大题材加强文艺作品创作,9部作品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持续推进网络视听平台建设和优质节目供给,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国家版本馆、广东画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基本建成或投入使用。不断健全老区苏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59%,占全国总量的13.8%,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十三五”期间,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提供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取得较好成效。

新业态 新引擎

  • 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原创内容与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抓手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是创新、资本与政策助力的结果。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难点。一方面创新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是为文化注入创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原创内容与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抓手。广东省通过着力实施内容精品战略,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粤剧戏曲、岭南美食、岭南中医药等品牌,擦亮广东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熊出没、超级飞侠等广东原创动漫IP纷纷“出圈”;除了发展原创内容外,广东文化产业与制造、信息服务、教育、旅游、体育等也开始快速融合发展,其中通过与科技深度融合,广东省布局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网络娱乐、电子竞技、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产业领域中与新科技相关的部分增长得最快,广东在这方面的优势更突出,未来文化产业的后发潜能也会更大。此外,广东另一优势在于制造业,因为文化产业也要适应生产性的需求,现代制造业越发达的地方,对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显著。

顶层设计加持数字化转型和文化出海

资本的力量也是关键。对于文化企业而言,资金瓶颈是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广东在每年投入财政资金支持文化强省建设的同时,着力以金融为杠杆,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相继组建3支百亿元量级的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和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以及总规模50亿元的珠影越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从外部的政策而言,广东省自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部署以来,汲取各界智慧,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持续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氛围。先后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制定《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落实“共建人文湾区”部署,同时出台《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支持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此外,广东的文化产业也在逐步走向海外。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566美元,约占全国的2/5,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广东文化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外因之一”。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创新合作,对这些国家而言,广东文化产品甚具吸引力,并且对接广东也是不少国家参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浪潮首选。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借助港澳英语、葡语和西语文化,广东文化产业还将在国际化、多元化上获得鲜活有益的补充。

引导文化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增创发展新优势。立足文化产业规模大、链条完整的优势,引导文化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数量比“十三五”初期增加50%。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300多个,创建了8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一批标杆企业和园区引领潮流。“岭南双创”融入数字技术和时尚元素,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等会展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同样广州、深圳为例,两个城市打造了若干个千亿级文化新业态集群。以顺应当前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趋势,构建数字文化生态系统,培育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做优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创新发展电竞、直播,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广东的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文化新业态持续领军全国,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迅猛发展,沉浸式交互式业态崭露头角。

持续推进“文化+”“+文化”。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全面创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省内红色游、古驿道游、博物馆美术馆游、文化遗产游精彩纷呈,“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圈不断扩大。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商贸、康养、中医药等双向融合,培育了一批发展新亮点。加快文化金融有效对接,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活水更好浇灌文化产业。

新趋势 新场景

  •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化着产业生态的裂变升级

早在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创造了15亿的销售额,而2018年故宫门票销售额为8亿元,这也意味着,文化如果局限于它的空间里,那么这个空间的承载力无法再进行成倍扩大,如果能够打通整个项目的数字化空间,则可以延展到更开阔的产业边界,通过数字化开发和营销,让600岁的故宫在成为“网红”大IP的道路上一次次“逆生长”。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文博文创、红色旅游等

伴随着5G、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广东目前已培育了一大批的新业态和新企业,涌现出一批直播、电竞、VR/AR、3D制造、光影体验、IP产业、沉浸式舞台等新业态及一批优秀企业,此外,围绕4K/8K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文化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凸显出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文博文创、红色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以广州为例,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共有单位598家,数量与上年持平;实现营业收入1711.57亿元,同比增长16.4%。

其中,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两大数字内容创作领域和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这一传播渠道,营业收入规模均超百亿元级,同比均增长20%以上;互联网搜索服务、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两大信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10%;增值电信文化服务随着5G技术应用,增势强劲,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3%。

文化产品形态持续更迭催生更多消费场景

无论是线上数字文化内容还是线下文化产品,技术的变革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诉求,文化产品形态持续更迭,催生了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景,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给物理世界按下暂停键,但同时也为数字世界按下了加速键,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文博会”等引发热议。

目前,文化科技融合有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

依托“文物保护+前沿数字技术”,腾讯让中华传统文化IP走出国门,助力流散在海外的国宝“数字化回归”;独创“印刷+IT+文化艺术”模式,深圳雅昌实现向高端艺术品电子商务转型;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创新形态,不仅使文化遗产在新的数字时代“活起来”,也能让它们在新世代年轻人中“火起来”;通过“光影秀+交互体验+大型情景演艺”,广州励丰文化打造文旅体验新业态。

在场景创新方面,广州励丰文化应用数字创意打造形成多种文化体验场景,包括公共空间(公园)数字艺术景观、互动体验装置,街区的沉浸式情境消费空间,景区的视觉艺术娱乐产品,基于励丰文化核心知识产权打造的主题行进式探秘夜游项目等,服务于各类街区、景区、园区等公共空间及商业空间等等。

在公共文化方面,广东全省已有100多家博物馆连接到腾讯的“博物官”平台,构建“广东文博智慧导览”微程序聚合页面,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广东文博地图”。跟博物馆交互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通过数字化、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

此外,电子竞技产业快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广东省的文化名片之一。“电竞+城市”新模式,正打开未来文旅跨界合作中连接流量与消费场景的两大入口的新路径。目前,DYG、TTG等知名电竞战队均落地广东,除了落地主场外,腾讯电竞总经理侯淼曾对南都记者表示,电竞很容易形成内容IP,与酒店、咖啡厅、实景项目等场景的结合,都是文旅方面可以思考的角度,通过提供IP+技术+产品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

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不仅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引入活水,也催化着产业生态的裂变升级。

新机制 新契机

  • 广州、深圳亮点文化科技融合度高,可建立合作机制探讨新型文化业态的开发

“广州、深圳亮点文化科技融合度高,在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这三个文化制造业领域可以建立仪器共享、科技评审专家共享机制,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减少重复性研发投入。”广州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表示,广州和深圳,一个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一个则是文创资源汇聚的经济特区。双方可以深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探讨新型文化业态的开发。

从硬件上看,广深两地都有运营成熟的展馆场所,完全有条件轮流承办或者共同承办一些国际国内重大展会。如广州拥有琶洲展馆而深圳也有刚刚建成的国际会展中心和已经投入使用多年的深圳会展中心。

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共建共享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共建共享?李明充表示,目前,香港在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专业服务等方面依然保持与国际对接的优势,但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已落后不少。

以深圳为例,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扎实先进制造业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各地城市应积极盘点、整合现有优势资源,考虑在大湾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中分工及在其中的角色和利益,主动对接内其他地区政府,搭建相关文化行业的交流平台进行经验分享与借鉴。

畅通文化人才从业资格互认、打造湾区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

畅通大湾区文化人才从业资格互认、打造湾区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也同样重要。李明充建议,加快推进大湾区文化人才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文化人才资源。如文化科技技术人员、文化及时尚人才、文化金融人才、建筑师、设计师互认。积极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如佛山将全力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实验区、深圳积极推动深澳文化产业园。

统筹:南都记者  谢湘南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露 谢湘南 王美苏

编辑: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