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名城保护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月4日—2月3日。南都记者了解到,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公众意见,《名城保护规划》已完成规划成果编制及完善工作,公示期内各单位或个人如对该规划草案有意见或建议,可通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邮寄信件等方式反馈。
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工程。
广州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14年公布实施,现规划有效期限已到。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综合调控作用,强化广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与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
据了解,本次规划修编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落实、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真实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展现广州在中华文明历史脉络和各时期重大进程的重要地位,突显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彰显城市文化脉络和风貌特色。
为进一步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民情民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现将该规划草案主要内容进行公示。为更好地沟通交流,单位反馈意见应加盖公章,注明联系方式;个人反馈意见应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公众意见收集途径:
1、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意见反馈表:https://ghzyj.gz.gov.cn/ywpd/cxgh/ghxkgsgb/pqgs1
2、邮寄信件:广州市越秀区吉祥路80号,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邮政编码510030
专家谈
“广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大型复杂名城的代表,素有‘云山、珠水、古城’的美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王建国表示。
如今,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走过40周年,名城保护工作颇有建树。尤其是2018年,广州成功列入全国首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划定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评价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反映了近年广州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深入探索,展示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领域的高水平实践。
如何进一步强化广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与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重视地域文化和时代发展和谐统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
“地域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体现城市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城市的发展前景。”何镜堂认为,要做好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既要注重岭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要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相结合。
何镜堂提出,首先要读懂岭南文化,在明确保护目标、做好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路径。他解释称,广州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作为商贸城市长期跟海内外沟通。因此,广州所呈现的岭南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杂糅了本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最终形成一种务实、包容、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气质与精神,所以广州人敢为天下先,不计较、不排斥,愿意学习别人的东西。
“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传承历史城区的风貌,展现岭南传统街巷的肌理、历史文脉、人文内涵以及文化特色。”他说。
其次,要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尊重岭南气候、环境特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和谐统一的问题。
此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获得感”。何镜堂认为,这就要增强和提升街区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社区交通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增加居民公共空间和“口袋公园”、绿地、水池、休闲和互动场所。在具体方式上,围绕“老城市,新活力”,对历史片区采用“微改造”、渐进式方式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活化,对片区内新规划的建筑应保持与整个街区风貌协调,在这方面广州己做出了不少成功案例。
加强发力精细保护和科学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王建国
“历史文化保护,我们经常会讲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王建国指出,城镇建筑遗产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广州在此方面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多年来在名城保护的理论、方法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据了解,广州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建成时间跨度接近200年,最早为清中期,最晚到20世纪80年代末。现阶段,广州已划定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王建国提出,结合城镇建筑遗产不同尺度保护和管控引导的差异性,还需要精细保护和科学保护。
在精细保护方面,王建国认为,保护传承必须是上下结合的事情,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都要发力,仅仅讲规则、条例、政策远远不够。比如公共空间,要有“三个品”(即品质、品位、品相)。
“历史文化保护就是在微观层面上,能够在公共性、共享及乐享生活的社区尺度上多做一点工作。”王建国称,广州过去十几年在恩宁路、北京路、沙面等区域保护上做了诸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下一步还需要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统整体连接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更好地结合。
在科学保护方面,王建国则认为,城市永远面临发展与保护、保存与淘汰的双重挑战,城市发展的新陈代谢和历史文化保护应该作为一体两面来综合考虑。
他指出,历史文化保护不仅仅要讲情怀、讲管控、讲政策,还要依托科技进步来做好保护工作,真正提升历史城市在舒适性、宜居性、健康性等方面的人居环境品质。如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还要面对国家有序推进“双碳”战略实施的要求,做更加低碳、减碳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工作。
“历史文化保护和城镇建筑遗产保护再生,需要真心实意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情怀,需要对未来理想场景的想象力,也同样需要行稳致远的严谨科学认识、科学论证和科学方法。”王建国说。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