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文物伪报为现代图书进出境 海关罚没走私品移交文物部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1-04 21:11

南都讯 据广州海关消息,近日海关向广东省博物馆移交193件罚没文物,均为在寄递渠道查获的违法进出境文物。

文物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于禁止或限制出境的物品。广州海关方面介绍,一些不法分子为走私文物进出境,通常将书画类文物伪报品名为“现代图书”,或将文物与普通书籍混装,以图蒙混过关,逃避海关监管。

“这批移交的罚没文物种类多,年代跨度大,包括175本书画本、14枚古钱币、4件陶瓷,涵盖了商、南北朝、清、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广州海关财务处私货科副科长苏江文表示,这是广州海关2022年以来涉及书画本最多的一次文物移交。

图为:广州海关移交文物部门的罚没书法拓本和印本文物.jpeg

广州海关罚没书法拓本和印本文物,已移交文物部门。(来源:广州海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依法没收、追缴文物的移交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妥善处置罚没文物,广州海关在相关案件结案后,致函广东省文物局商请办理移交手续,与省文物局指定的收藏保管单位进行清点核对,完成交接手续。

此前2021年7月,广州海关将一批查获的走私文物移交给了肇庆市鼎湖区博物馆。这批走私文物主要是清代和20世纪初期的文物,品类包括古钱币、书画本、砚台、瓷器、笔架和木质盒。相关海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场查发的走私文物品种较多、走私手法多样。这批文物进境时大多数被旅客藏匿在行李箱中,裹藏于食品包装或衣物内,也有一些是藏匿在进出境邮件中。 

公开信息显示,文物走私案件近年并不少见。由于古玩行当专业性较强,市场鱼龙混杂,一般人难以区分文物和仿古工艺品,文物掺杂在工艺品中分散运出,转手交易。

2021年12月,深圳海关通报,初步查明一长期在广州从事古玩生意的货主团伙,其成员收购来自陕西等地的文物后,委托报关公司将文物混藏在仿古工艺品中,以跨境电商方式走私出境。同年8月,厦门海关缉私人员在货运渠道查获一批清代墓碑石顶盖,这些文物被谎报为“现代石雕制品”。

为打击文物走私,海关和文物管理两部门加强了合作。广州海关资料显示,海关和文物管理部门建立了快速联系机制,定期邀请文物鉴定专家进行授课,并在现场配置CT机等监管设备,提高一线工作人员识别技能,深挖查获文物案件,重点打击团伙作案。

海关提醒

运输、携带、邮寄文物进境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品名、数量、价格,如超过规定数量、价格,需按照货物进口相关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携带文物出境,须通过国家文物局向文物出境口岸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办理文物出境许可。对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的同时,在文物上标明文物出境标识。海关查验文物出境标识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通讯员关悦

编辑:黄姝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