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酱园,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的百年东街上,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据隆盛酱园博物馆的馆长张兵介绍,清光绪年间,活跃于西江流域的疍家人,因时局不稳定而溯江北上。1887年,疍家人李政儒于韶州创立了隆盛酱园。
曲江县志韶关市一商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商业机构,酱园有隆盛、聚德诚、福泰各、源昌合”。历经数载的发展,隆盛酱园的销量居韶关市四大酱园之首,成为韶关最大的一家酱园,市区及周边的酱料零售铺都踊跃来批发酱料。
隆盛酱园博物馆外观。
保留童年记忆,致力复兴百年酱园
1955年,由于公私合营,隆盛酱园和市内其他酱园合并,成立了利民食品厂;1960年,转为国营,改名为韶关食品厂;直到2006年企业倒闭,成立了130多年的老字号轰然倒塌。
2011年,张兵听闻了酱园关闭的消息,心中不舍,他果断放弃了珠三角的生活,回到韶关收购了酱园开始重建,2012年,复名隆盛酱园。“酱园是我童年的一部分,小时候常常与伙伴去酱园打酱油、讨零食吃,对于我来说,这份记忆是很珍贵的。所以,我想要重建酱园,也是想保留这份回忆。”
隆盛酱园博物馆保留了最早的骑楼结构,分为三层,主要包括酱园文化展示区、文化交流互动区和观众体验区三大部分。在博物馆的二层,展示着许多与酱园有关的历史物件。
隆盛酱园博物馆内部。
“我们现在走着的这个楼梯,也是保留原始建造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一层摆放的物件,是我们花了八年时间从全国各地陆续搜寻回来的。”张兵边走边介绍道。
清末时期的酱油壶、油罐;民国时期的酱油碟;酱园早期制作酱料的酒缸;泛黄家书上一字一句地殷殷叮嘱......每一个历史物件的背后,都诉说着韶关古商埠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承载了数代韶关人的记忆。
酱园博物馆中的展示品。
用制茶手法酿造酱油,让非遗技艺重获新生
张兵在盘下老酱园前,就从事着酿造行业,至今已近44年。“酱油酿造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主要是用一种高盐稀态的方法,纯手工生产,传承至今已经有130多年了。”
酱油酿造流程。
然而张兵深知,如今的酿造行业已今非昔比,纯手工生产所导致的高成本没有价格优势,不能只遵循传统而不创新。因此,他大胆结合之前制茶的经验来尝试酿造酱油。
依天气、温度调整原料配比;制曲控制快慢,有意识做甜口或取香;揿酱逐层翻晒,当发酵至呈花香、果香或明显豉香时取油、定型。“最难在于各类油的搭配,既要复合香型,又要确保口感醇厚鲜香。我们尝试了很多次,才有了现在的成品。”张兵研发出的混合型酱油,香气馥郁、口感细腻如“玉”一般,且回甘持久。张兵笑言自己的酱油是“滴滴回味无穷”。
隆盛酱园的产品。
随着年纪的增长,张兵坦言自己也开始感到吃力。制曲时要时刻控制品温、补氧,经常就是一熬几个通宵,三伏天在烈日下掀酱都是常事。寻找传承人,成了张兵眼下最着急的事情。“辛苦是其次,酿造技术关键还要看悟性。要依温湿度、天气状况调整原料的配比、手法以及口感的调配,这些往往都是靠手艺人的感觉的。”
作为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张兵目睹了隆盛酱园没落与重生的兴衰之变。为了能保留韶关市这唯一的一间老字号酱油,他付出了许多。近年,张兵为了推广隆盛酱油,多次邀请群众前往酱油工厂参观酱油酿造,积极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线上展示酱油酿造技艺,还制作了酱油包,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酱油酿造的苦与乐。2021年,隆盛酱油酿造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未来,张兵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坚持,向公众展示隆盛酱园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弘扬韶关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写、拍摄: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陈诚
编辑:杨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