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在癸卯新春即将到来之际,大型展览“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与观众们见面。展览聚集了140余件原作精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诸多品类。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板块,讲述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
除了精彩的作品,展览首次推出“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观众如入画境。每一位观众都将拥有一对白石之眼,感受齐白石视角下的家山与远游、草木与鸣虫,感受他在画室中的思虑与琢磨,点染与挥毫。
展厅现场
湖湘精神化为身中血脉
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他的身上有着湖南人骨子里的勤劳与顽强,也有着湖南人性格中的务实与求新。因为湖湘文化与这片土地生长起来的人们,早已血脉相融,并且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花甲之岁,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建议,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无人能出其右。古稀之年,北平沦陷,他闭门隐居铁栅屋,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凡此种种,均见证了湖南人的精神:勤劳坚韧、图变求新、忠义爱国。
《和平图》 齐白石 68x50cm 纸本设色 1952年
齐白石一生跨越百年,饱经旧社会的离乱,终于在鲐背之年步入了新中国。他把个人的喜悲转化为对国家乃至芸芸众生的关爱,把自己生活小圈子里的自得与感伤转化为对祖国与世界的祝福,用画笔为天下人祈求和平与安宁,更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将自身对和平安宁的祈愿形诸笔端。展览展出了齐白石晚年创作的《和平图》。老人通过描绘悠闲自在的鸽子,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他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为了画好鸽子,齐白石还在家里饲养鸽子,通过观察写生、摸索研习,最终创造出经典的和平鸽形象。
湖湘师友助力艺术之路
魏源曾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湖南的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和族群认同为基本特征的“熟人社会”。人们在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小圈子中,过着安定、自足的生活。齐白石,从一介木工最终成为艺坛巨匠,除却自身的聪敏勤奋外,还得力于同乡师友的帮扶。地方乡绅胡沁园、晚清巨儒王闿运,还有同为王门弟子的杨度、夏寿田、郭人漳……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不仅让齐白石成功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
《寄萍堂》 王闿运 45.5x176cm 纸本 1911年
改变齐白石人生轨迹的事情之一是拜入王门,成为湘绮弟子。这位老师正是晚清巨儒王闿运。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政坛、文坛声名显赫,弟子众多。其中,门人夏寿田、郭人漳邀请齐白石远游,促成了白石早年的“五出五归”;杨潜庵与齐白石同居法源寺,杨度更为齐白石打理财务。齐白石初入京城,能够快速结识京中的文艺好友,湘绮弟子的身份十分重要。当年,在齐白石宣武门内劈柴胡同家中,就挂着王闿运为其题写的“寄萍堂”横额,此次也将与观众见面。
湖湘风物寄托浓浓乡愁
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1917年,为避兵匪之乱,齐白石远赴京城,怎会想到客居他乡便是一生。湖南乡间的风物,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也为齐白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出身农家的齐白石,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他怀揣赤子之心,善于捕捉世间的天然之趣:蔬果鲜香、花木芳茂、草虫嗡鸣、雏鸡嬉闹……他将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凡庸”之物写入画卷,又常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付诸笔端,再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鲜活的情感。齐白石打通了雅与俗的边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荷花鸳鸯》 齐白石 84.5x55cm 纸本设色 无年款
湖南湘潭被誉为“莲城”。夏日,齐家门前的水塘莲叶摇曳生姿,花香沁人心脾,在齐白石的脑海中形成了不灭的印迹。于是他反复提笔,不断描绘家乡的荷塘。盛夏,荷花红艳,莲叶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莲蓬直立;深秋,莲叶枯萎,满池萧瑟。他用一管毛笔,画出了四时之景,定格了时间,留下了自然的美好。展览特别将白石老人笔下不同时节的荷花并置呈现,让观众形象地感受画家对于时间的雕刻。
白石之眼洞察大师一生
除却精彩的艺术作品,此次另一个看点就是“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展览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与场景复原,通过五篇剧情,打造出一场时光的回溯,带观众走一程齐白石走过的人生之路。“万竹山屋”单元通过虚实结合创意,呈现齐白石的视觉记忆。“五出五归”单元将白石老人作品与真实山川结合,呈现齐白石行旅轨迹。“一花一世界”是整个展览的核心展区,此部分在空间构成中运用折角造型,寓意齐白石一生的曲折与坚强。“白石画屋”复原了20世纪初的齐白石北京书房,带观众步入齐白石的画室。“白石花园”选取齐白石的花卉作品为创作依据,打造具有中式园林风格的艺术花园场景。
届时,每位观众都将变身成为齐白石,感受到白石之眼下所观察到的生命万象,因此也就更能体会这些作品生成的创作环境与故事背景。
序厅大屏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朱潇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