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宫里有枣树?记录宫中御苑种植枣树之事的南越木简,最近正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1月11日,“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该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通过出土文字文物“实证”并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刘业沣博士
南越国官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
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
南越国官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前者是国君生前所居、后者是身后所寝。此外,两广地区还发现许多南越国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均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带文字的文物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关键材料。
2004年,考古人员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西北处的一口渗水井内,清理出百余枚南越国木简。当年由于井口狭小,考古人员采取了特殊举措把木简整体提取。首先是将各层井圈固定,挖一竖坑直到井底以下,在井底插入钢板,钢板下装有滚轴。然后,让井圈与周边的泥土分离,将井圈移至钢板上,把井圈平移出竖坑,在底部放入一个替代的支撑物。最后,是用起吊机把井圈吊到地面处理。自1995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开始,至此将近十年,都未见任何竹、木简牍。
2004年清理的南越国渗水井(红色方框内为南越木简)
木简取出步骤
南越木简被誉为
“岭南第一简”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先秦时期先民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记录信息。秦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推行汉字。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有意识地传承和效仿秦汉制度与文化,汉字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刘业沣博士介绍,经过清理,木简共计百余枚,字数逾千,内容涉及职官、管理、刑法、赋税、养殖、饮食及从军等各个方面。据考证,木简属于南越国早期、赵佗在位前期,时间上早于《淮南子》《史记》,是目前南越国最早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南越国及岭南早期开发的历史有着相当大的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简”。
精选30件南越木简
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
“字里春秋”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其载体有青铜器、陶器、漆器、木简等,书写方式有印、戳、刻划、墨书等,文字内容涵盖地名、纪年、宫室名称、官职人名、刑律税法、农耕养殖、祭礼战事等,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文字实证。本次展览将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讲述文字文物中反映的南越国史。
各地木简文字对比
本次展览精选30件南越木简,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观众将能亲睹这批两千多年前珍贵的南越文书。该次“字里春秋”展出的这批南越木简尤其珍贵。木简出土以后,需要有特殊的储存和保护条件,一直以来仅通过照片、复制件的形式向公众展出。刘业沣博士分析,“带字”文物是最为特殊的遗存。历史学研究以文献为主要对象,考古学研究以实物为主要材料,文字文物既有文献的价值,又属于出土文物,既可借助文字辅助判断遗存信息,也可通过器型特征、遗迹属性解读文字内容,还可与历史文献相互验证,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场景。
知多D
看南越木简了解南越宫事
这次展出的木简当中,有记录宫中御苑种植枣树之事,还有木简清楚记录宫中枣树的收获情况。岭南气候炎热并不适宜枣树的种植。从简文记载来看,南越国种植的枣树不仅有编号,收成的果实也经过清点,专家表示,“反映南越国果木培植业发达。”
木简记录了南越国税收、刑罚、战事等事项,内容相当丰富,可窥见当时王宫御苑中的历史细节。其中有一枚,简文“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 将常使□□□蕃禺人”。通过此简的“廿六年”,能判断其记录之事发生在赵佗在位二十六年,使木简年代得以明确。简文中的“公主诞”,应为赵佗之女赵诞,这在《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补充了历史文献对岭南地区记录的不足,对了解南越王室成员及其属官、权力地位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公主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通讯员:徐莹
编辑:肖阳,陈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