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限制更名,广州559个地名纳入首批保护名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1-13 21:38

南都讯 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一个个地名?你是否知道历史上广州也曾有过西湖?中共三大期间中央机关驻地在新河浦的春园,黄花岗以前叫红花岗,海珠广场为什么在越秀区……你了解这些地名知识吗?

地名藏着城市记忆。作为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诸多地名见证和记录了广州政治、文化、地理等历史演变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成为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之根。

微信图片_20230113201047.jpg

广州市陈家祠。

为对老地名依法实施保护利用,传承地名文脉,广州市民政局以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组织相关地名专家、高校学者开展了《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下称《名录》)的编撰工作,按照“广征、精编、细审、严核”的要求,经收集资料、草拟初稿、广泛征求意见、专家研究论证等程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名录》。

近日,广州市民政局在其官网公布了《名录》。《名录》成稿约13万字,包括559个地名,分为10类,分别为:政区区片(48个)、云山珠水(46个)、名胜古迹(76个)、千年商埠(29个)、红色印记(21个)、近代史迹(19个)、古村古庄(55个)、老街老巷(194个)、交通运输(16个)、科教文卫(55个)。

列入《名录》的地名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具有广州特色和代表性的老地名、历史地名(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地理实体消失或者城市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如白云山、东濠涌、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十三行、黄埔村、农讲所、黄花岗、高街、天字码头、广府学宫、东山区、双门底等。

微信图片_20230113201056.jpg

莲花山旅游风景区。

《名录》收录的地名除了标准名称以外,还包括地名的拼写、含义、来历、历史沿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民间传说等。《名录》把地名和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和相关人物、事件联系起来,重在反映其文化属性,推广广府文化,讲好地名故事,让公众在故事中发现地名的魅力。

71a043bd32d98ed09cdbba698cf2d78.png

《名录》中关于海珠区琶洲塔、赤岗塔的介绍。

广州市民政局表示,对列入《名录》的地名,将严格限制更名,并运用挂牌、立碑等形式宣传相关历史文化,在周边地理实体命名、更名时合理派生使用。

微信图片_20230113201059.jpg

广州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下一步,广州市民政局将会同市、区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名录》收录的地名,强调其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依法依规使用地名的标准名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利用,不得随意更改。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李国全 邹雨潼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代国辉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