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一代·正青春」之职观第10期
99年天文摄影师
给星星拍写真
故事主角:梁伟棠
2022年格林威治天文摄影师大赛
恒星与星云组冠军
浩瀚宇宙中有一只深邃的“大眼睛”——色彩鲜艳丰富,以紫色和青色为“瞳孔”核心,两周“眼球”呈灰白色,“眼睑”由黄橙红三色依次往外一圈圈不断加深扩张,还有如眼睫毛般射线状物从核心蔓延至外层红色区域。这就是天文摄影师梁伟棠的作品《上帝之眼》。
梁伟棠的作品:上帝之眼(NGC7293)
2022年9月,来自广东的95后青年梁伟棠凭借这幅作品,从67个国家、3千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为中国拿下号称“神仙打架”的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2022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恒星与星云》组冠军。
对梁伟棠来说,天文摄影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01
追求极致才有完美
“后期处理至比赛报名快截止才交作品”
家是工作室,工作室也是家。梁伟棠的家门口,一堆装摄影零件的快递盒子排排坐在角落里;客厅中,一台还没安装好的大型望远镜静静站在电视机前,旁边有三台显示着星云图、坐标图的电脑摆在四张拼着的办公桌上。墙上挂着三幅作品,其中一副就是《上帝之眼》。实际上,上帝之眼是编号为NGC 7293的行星状星云,这个目标并非罕见,而梁伟棠选择研究这片星云,是因为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它周围有一些很暗弱的细节从未被清楚地拍摄或者记录过,“我想通过深度曝光把它揭示出来”。最终他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得出这幅冠军作品。
梁伟棠工作室
有趣的是,作品拍摄过程是通过家里的电脑操控远在智利的远程天文台完成的。梁伟棠打开电脑开始了演示操控,只见他熟练地打开指定网页、登陆账号进入平台,页面可以看到预约计划,梁伟棠介绍,“这个是公共平台,我们要跟别人抢时间预定操控计划,并设置坐标、曝光时间、拍摄次数、通道等。”
这就能做出获奖作品了?细看预约计划,对于外行人来说,光是坐标、曝光时间等参数就已经一头雾水,而精准计算坐标等参数、拍摄调试以及后期处理等环节,对梁伟棠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梁伟棠正在设置观测计划
“我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做后期处理,每次处理到满意后,就处理一下别的工作,再回看这幅作品,观察是否还有值得修改的地方。”不断反复研究,直到比赛报名时间快截止才提交参赛作品。
梁伟棠在2022年3月提交了参赛作品不久后,发现还有改进空间,他为了追求极致完美,2022年中旬便又开始不断拍摄和研究,直到2022年底,进阶版《上帝之眼》诞生了。
他调出了两幅作品的原图,放大对比后才能明显看出——原来的紫色和青色部分“瞳孔”变成深海蓝色、灰白色,“眼球”更清晰了,能清晰看到点点的星光。“当然我对那个获奖的作品是比较满意的,但后来发现了这个目标还有可以提升的地方,所以去年下半年一直还是在拍这个目标,用更多的望远镜累积更多的时间去拍它周围那些很暗的细节。这次是拍得更清楚了,清楚到让我自己能够更加满意了。”这个作品是用了95小时的半米镜加11.5小时的1米镜曝光时间,对比原来参赛作品《上帝之眼》“仅有”的22.5小时曝光,仅曝光时间就是原来的4.7倍。
他并非一开始就对自己有如此要求。梁伟棠还展示起他第一次正式参赛的作品《加州星云》,如同老父亲看稚嫩的孩子般看着这幅作品,并说道:“当时比较狂妄自大,处理完的第二天就很开心地交了十英镑参赛费用去参加比赛,拍摄的目标刚好跟当年的冠军是同一个,而他的拍摄效果实在是比我好太多了。”受到打击后,梁伟棠就开始要求自己,每完成一幅作品,“我不仅要让今天的自己满意,明天起床看到它,甚至往后每一天看到都要满意才行。”
02
理工科是基础
“数学学得好的人会有优势”
小学就有望远镜、中学曾获得广东省天文竞赛一等奖、考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创立个人工作室、父母全方位支持、属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正放在内蒙古的天文台观测……
梁伟棠正在整理望远镜器材
梁伟棠笑称:“其实一开始只是对风景感兴趣,为了看清楚远方风景,才买了天文望远镜。”在父母的支持下,梁伟棠不断购入更复杂的望远镜观测深空,但买回来后看不懂说明书,不会操作,他便开始潜心学英文、数学、物理。在梁伟棠家里,可以发现书架被摆在客厅显眼的位置,上面塞满了诸如《经典电动力学》《高性能编程》《CMOS模拟集成电路》等理工科书籍,办公桌上也堆放着国内外天文学、理工科相关书籍。桌面上还有一张纸,画满了零部件平面图及其每个部位的尺寸,“这是我设计的零部件设计稿。现在出厂的设备都是标配,而我要得到想要的参数,就需要改装。”
中学数学课学的立体几何,可以说是为梁伟棠后续发力探究天文打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因为制造零部件得画图纸,得搞清楚两个部件有没有冲突,孔位在哪。”另外,像后期处理的数字图像,本质还是依赖于数学,“数学学得好的人在数据图像处理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优势,虽然现在有一些第三方辅助插件,但决定作品的上限还是看基础水平以及对图像、对数学的理解。”
梁伟棠正在进行图片处理
梁伟棠并非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他更相信实践出真知。“软件不会用那就都点一点,望远镜不会用就也试着扭一下。玩天文,学历可能是一个门槛,但如果要进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去不断摸索,要亲手试试、亲眼看看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近年来,梁伟棠非常热心于为学生做天文科普。在与学生交流时,他会带上自己的望远镜,拆开望远镜让学生们看到望远镜内部构造,也会让学生上手操控等。他希望学生们不只是觉得“望远镜好看”,还能意识到,天文观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梁伟棠正在组装天文望远镜
天文摄影投入成本高,一台天文望远镜有众多零部件,而好点的零部件基本是千元以上,梁伟棠客厅电视机前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价值10万元左右,“还有一些更精细的零部件还没安装好,而且这台算是便宜的。”梁伟棠也坦言,天文摄影圈里要么有钱,要么是做科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目前,梁伟棠在“追星”之余,还会做与天文相关的项目工作,包括写软件售卖、天文科普活动、望远镜租赁、器材销售等。为了保持收支平衡,梁伟棠直言“我会多做几个不同方向的小项目,虽然这也就意味着我要熟练更多领域的东西。”
03
天文摄影路只是看似顺利
“付出的远不止钱,还有时间”
梁伟棠的天文摄影路看似非常顺利,“但其实经常会绕一大圈回到原点。”梁伟棠想拿起两个零部件展示,却不小心掉落,猫咪“小白”被吓到从走廊中跑了出来,另外两只胆小的乳色英短猫和金渐层英短猫,正躲在摆满摄影器材的沙发底下探头查看。
“一开始我买是这个5000元的零部件,当时觉得可能不需要这么好便卖了,使用了这个1000元的,这个便宜的零部件总是让我的望远镜出问题,绕到最后只能重新进货把这块5000元的零部件重新买回来,并且还要跑去内蒙古给望远镜做维护。”梁伟棠说,实际上付出的远不止钱,还有时间,“最卡脖子的是仪器制造,这不是说一家工厂就能够实现,它是全球化合作的结果,有可能停产,也有可能无法进口,等器材到位是很费时间的。”另外,后期的数据处理还经常会像做数学题一样,花费数月时间处理的结果最终不能满足要求,一通计算下来的答案却发现没有该选项。
梁伟棠正在组装望远镜
天文摄影门槛高专业性强,“天体在动就要跟踪,这对设备精度要求很高,长时间观测目标还要准确的焦点,这也对对焦器的设计要求更为复杂,不是拧一圈就完事了。”天文摄影说不简单也非常简单,“其实天文摄影望远镜也是一个大的镜头,也是拿一个相机去拍。它的零部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专门为了去拍宇宙中那些很暗弱的光,我们就只想要来自星星的信号。”
梁伟棠作品:北美洲星云(NGC7000)
梁伟棠作品:玫瑰星云(NGC2244)
梁伟棠作品:奥特曼星云(M78)
对梁伟棠来说,天文摄影已成生命的一部分,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但在他心里从未想过放弃。在他家可以看到天文摄影与生活的融合:骑行自行车、装着球拍的背包与一些摄影装备一块靠在入户区墙边,猫咪们也非常懂规矩地与零件设备和平相处……“天文摄影爱好者,其实最本质还是痴迷于拍摄过程。”梁伟棠将天文摄影圈分成两拨人,一拨是享受组装仪器和抓拍乐趣的人;另一拨则是搬不动仪器、也不想体验翻山越岭的人。虽然梁伟棠大部分的望远镜都是在天文台工作,但“我是属于前者,有一些天文望远镜是留在身边的,等到天气好了会约上朋友一起出去拍摄。”
Z问Z答
你觉得Z一代应该有什么样的时代担当?
梁伟棠:把先进的技术仪器真正带给感兴趣的、启蒙阶段的学生,让他们快速拓宽视野并切身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这个体会也将伴随他们直到引领下一代。
「Z一代·正青春」之职观栏目
当前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成长于数字时代的95后和00后们,也陆续开启属于他们的“职场”。他们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致力于在新岗位上探索新知;他们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满怀热忱要把“老行当”做出新花样;新时代,新职业,新活力!
敬请关注南方都市报推出的「Z一代·正青春」第二季「职观」。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第08期| 全国首位女盾构机司机,98年“萌妹”驰骋百米海底
第07期|95后虚拟主播:7*24小时全年无休播报的秘密
南方都市报、N视频出品
栏目统筹|苏芬南、陈实
栏目策划|蔡文茵、詹晓赞、罗雪纯、董晓妍、叶可可
本期视频|蔡文茵、赵寻、叶可可、詹晓赞 实习生 方伟楠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摄影设计|刘妍妍
编辑:许文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Z一代·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