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为啥能上热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01-31 12:45

近日,“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冲上热搜。该话题针对的是四川省卫健委发布的《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取消了对生育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对此,四川省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办法》中所说的“生育登记”并非大众所认为的“上户口”,生育登记可以通过网上登记,主要是向群众宣传告知其有哪些权利、义务。《办法》并非鼓励不结婚生孩子,而是为了保证“未婚先孕”人群的权益,让其进行生育登记后能享受一些妇幼保健服务。

在以往的社会评价中,未婚先育是一种不被认可甚至受到广泛批评的行为,政策层面也有明确态度,不仅不鼓励,还有相应的限制措施。过去,未婚生育没法做“生育登记”,在后续的上户口环节也会面临层层障碍,社会上一度存在的所谓“黑户”群体,多数系因家长是未婚生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舆论对于未婚生育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尽管不被鼓励,但已经倾向于包容。其逻辑就在于,未婚生育涉及的情形多种多样,有很多是因为意外,比如避孕措施不到位导致,而在人工流产手术非常便利的情况下,未婚生育大致能表明当事人是有生育意愿的。倒是对“生育登记”作出严苛限制,往往导致很多社会问题,“黑户”们因为没上户口,缺乏相应身份证明,教育、医疗甚至出行都会面临障碍。可以说,围绕未婚生育,民间的政策松绑诉求一直非常强烈,这也是此次四川政策变化导致如此大舆论反响的主要原因,尽管类似政策在国内已经不新鲜。

在此之前,生育的诸多政策环节都在持续优化。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印发,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中提出要完善生育登记管理制度。在此次四川《办法》受到关注之前,已有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出台类似措施或已在公开征求意见。总的来说,各地的“生育登记”越来越“纯粹”,主要是作为人口监测的手段,而不再成为制约生育的工具。

可见,如今舆论对四川政策变化的关注热情,很大程度是因为未婚生育这个话题本身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其牵涉的民生问题非常普遍,调整政策,保障相关权利,可谓民心所向。

生育政策影响面极其广泛,生老病死,生是第一位的,进行重大政策调整,必须依据现实国情,充分论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从舆论的反馈看,此次话题并不单纯讨论未婚先育,“生育登记”相关政策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哪些又因为历史原因,尽管在逐步简化,但仍然存在部分“尾巴”,不妨借此契机做一番梳理。比如,如今“生育登记”已经逐渐向生育服务转变,突出了这项政策的妇幼保健功能,但现实中其角色并非局限于此,入院生产及后续的出生证办理,都必须先做好“生育登记”并持有相关证明才能进行。显然,这些程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或者紧密的关联,有必要简化相应环节,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证明,相信能给民众带来更大的便利,人们的生育体验也会更好。

编辑:张子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多地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