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海珠区披露了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海珠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02.52亿元,同比增长1.4%。
作为受广州“10·22”疫情影响最为严峻的行政区,海珠区2022年的GDP增速高于广州市GDP增速。202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海珠区的经济发展韧性从何而来?
增长动能:数字经济和都市工业发挥支撑作用
从增长动能看,数字经济和都市工业两大领域提质增效,持续发挥支撑作用。
一是数字经济引领作用突显,海珠区作为全省唯一的“数据经纪人”“首席数据官”“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创新改革“三试点”单位,数字化氛围浓厚,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57.75亿元,增长6.0%;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1%,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成为引领海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二是都市工业发展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制造业立市”要求,出台《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重点打造海珠同创汇(南岛)、华新科创岛、时代方洲等特色都市工业园区,吸引树根互联等超50家优质企业及美尚股份、中妆美业等都市工业项目落户,202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8%,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增速快
至2022年底,海珠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6亿元,同比下降8.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0.69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50.68亿元,同比增长0.6%
从产业结构看,海珠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18.0:81.9。与2021年相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0.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0.9、0.1个百分点,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行业发展: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8.5%
从行业发展看,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四高三正”增长态势,“四高”指的是四个指标实现较高增长,均排名全市第1。一是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8.5%,排名全市第1;二是工业增加值增长8.8%,排名全市第1;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4.8%,排名全市第1;四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5%,排名全市第1。“三正”是指批发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和建安工程投资额均实现正向发展,分别增长7.4%、2.0%、0.1%。
发展后劲:琶洲实验区龙头企业营收增长7.1%
从发展后劲看,一是琶洲试验区取得新突破,已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纳入广东自贸区广州联动发展区,集聚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唯品会、小米等一批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2022年完成投资260.54亿元,增长9.6%;实现营业收入4040.24亿元,增长7.1%。
二是“四上”企业数量持续提升,2022年末海珠区共有“四上”企业4035家,增长2.8%,全年预计新增“四上”企业468家,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三是商品零售展现新亮点,2022年海珠区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1.23倍,占总体汽车销售比重从上年3.6%大幅提升至15.4%,中海油年度销售额接近千亿,增长45.1%,有力拉动行业增长。
四是会展经济加速恢复,第133届广交会拟于4月15日开幕,将全面恢复线下展并分三期举办,首次启用四期展馆,展览面积由以往118万扩大到150万平方米,进一步促进辖内住宿、餐饮、零售、旅游、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
五是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广交会四期主体完工投入使用,广州国际航运大厦、腾讯广州总部大楼、广商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国际文化中心、三一集团华南总部、树根互联全国总部、三七互娱广州总部大楼、海灏国际大厦、索菲亚全球发展中心等项目施工出地面,奇安信、太古仓等项目动工建设,星河湾、复星北塔竣工投产,复星南方总部(北地块)完成竣工备案。
六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加快形成,广州塔—琶洲世界级地标商圈规划正式发布,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开放申请获国务院批复,广州国际媒体港东塔、珠江琶醍升级改造、太古仓项目开工建设,琶洲西区地下空间(琶洲汇)、中冶逸璟广场基本完工,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一期3个重点项目、23个节点微改造全面推进。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