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解读新闻发言人名录更新:人员精简并非降低信息公开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2-02 15:41

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新一批272位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新闻发言人名单。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新闻发言人总数有所精简,多部门新闻发言人进行了调整。

新闻发言人调整透露出哪些信息?党和政府的新闻发布还存在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间?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

程曼丽长期关注、研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多次参与国新办组织的政府部门新闻发布年度评估。采访中,她回顾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40年来的进步,也谈及目前新闻发布亟待完善之处:新时代党和政府的新闻发布需要树立双向传播观念,重视民众反应。她直言:“及时不间断地直面问题、释疑解惑,(政府)公信力就树立起来了。”

此外,面对当前国际环境,程曼丽认为,新时代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甚至需要具备舆论战和认知战的意识”,避免在新闻发布中为对方的诬陷与攻击提供口实。

微信图片_20230201173315.jpg

国新办公布最新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新闻发言人名单。

谈新一批新闻发言人名单

“新闻发言人是成长型职位”

南都:本次新公布的名单中,我们观察到有部门发言人数量减少,如自然资源部4人减为1人;也有部门发言人人数增加,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1人变2人等。从您以往的研究来看,人数变化的背后可能存在哪些考虑?

程曼丽: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注意到这样的调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乎每一次的名单公布都会有一些变化。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2015年年底,国新办发布了新版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我注意到名单里中纪委首次出现了两位副部级新闻发言人,并且两位都有媒体从业经历。那之后中纪委明显增强了反腐信息的通报力度,2016年还开通了手机客户端,上线了微信公众号,以便更好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闻发言人数量的变化是与一定时期政府部门工作重心的调整相契合的。

一些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他们降低了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新闻发布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新闻发布包括舆情应对工作也开始细化,不同岗位合力完成新闻发布任务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社交媒体时代尤其如此。 

南都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认为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承担着哪些职责?

程曼丽:我认为主要有两个职责。一是发布信息,及时把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并进行宣传解释。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释疑解惑。当一些重大事件或与民生相关的事件发生后,必然会有一些传言出现。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在于用他所掌握的权威渠道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消除民众的疑惑疑虑,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化解危机、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南都新闻发言人如何才能承担好这些职责?

程曼丽: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成长型的职位。理想状态下他应当是一个“职业人”而不是“职务人”,能够承担起这一职业所赋予的各种责任。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包括为新闻发言人进行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当然,在我们国家,政府新闻发言人都有着各自的行政职级,他的任务是岗位性的,发言人一旦进入更高的职级或调动工作,新任发言人又将面临专业提升的问题。所以政府方面的新闻发言人培训需要持续进行,并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传播生态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230202151418.jpg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

谈新时代新闻发布双向传播观念

社交媒体时代和百姓互动还有距离

南都:您曾提到,新闻发布不是新闻发言人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把手工程”。怎么理解?

程曼丽:最近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都重视起来,新闻发布的第一责任人不再是新闻发言人,而成为部门的主要领导。“一把手”的重视,有利于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健全,也有利于新闻发言人高效率地开展工作。在此之前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新闻发言人就某个热点事件打算进行新闻发布并上报领导时,领导认为事情并非那么严重,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搞新闻发布。可是这些问题和疑惑并没有消除,而是转移到网上继续炒作,结果小事搞大了,大事搞炸了。

南都:如何避免把“小事搞大了、大事搞炸了”?如何通过新闻发布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程曼丽:刚刚说到新闻发言人承担着两个职责:一是发布信息,二是释疑解惑。在我看来,各级政府在主动发布信息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通过发布会、新媒体等形式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但是在释疑解惑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以往我们在新闻发布中较多关注“起点”上的事情,比如信息是不是充分?数据是不是完整?采取什么发布形式更恰当?记者有可能提出哪些问题?等等,而对于“落点”的情况,比如信息的发布、事实的披露会不会引起公众更深层次的疑惑,会不会刺激他们情绪,引起心理上的反弹,等等,却缺乏必要的关切。这就难免出现一个落差:“起点”是积极正面的,“落点”却是消极负面的。

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尤其要树立双向传播的观念,不能只是“我说你听”。事实上,无论是党中央发布的重要指示、文件,还是政府直播的新闻发布会,都会立即在社交平台上产生反应,甚至形成热议。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疑惑等,正确的态度是尽可能正面回应而不是敷衍塞则进行“冷处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发布方面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

南都:除了需要树立双向传播的观念,新时代新闻发言人还需要具备哪些新观念?

程曼丽:今天的新闻发言人应当具有国际视野,甚至也要有舆论战和认知战的意识。目前我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舆论环境,这与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有直接关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国就被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拜登虽然在具体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不同,但在对华战略上和特朗普是完全一致的。

党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对于目前的大环境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然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了,美国舆论界也会在这个大的战略框架下持续进行议程设置,针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如果缺乏这个国际视野,还是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说自话,或者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理会,可能就会出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在立足本省、本市进行新闻发布的同时,也要关注国际舆论,在新闻发言中保持足够的警觉。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邀请我们做发言人业务培训的同时,也希望我们讲讲国际传播的知识。

微信图片_20230202151428.png

程曼丽教授长期关注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并多次撰文。

谈新闻发布制度40年

“新闻发布制度越来越细化、规范化”

南都:1983年,我国正式宣布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至今已满40年。从您的观察来看,40年间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程曼丽:进步是很明显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方面政府部门“一把手”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了,并且成了新闻发布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上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比如2015年,国务院新闻办针对与宏观经济、民生关系密切和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部门提出建立“4·2·1+N”新闻发布模式的刚性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机制,这对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整体提升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国新办连续多年举办新闻发言人论坛,各部委、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踊跃参会,围绕新闻发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新闻发布如何体现公开透明的原则、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等主题展开探讨,令人印象深刻。

 

采写:南都记者 赵霖萱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迎新

9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