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宁养院与癌症患者的24年:让他们有尊严地抵达人生终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2-05 10:59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此前一天的上午,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简称“汕头宁养院”)忙碌不已,癌症患者家属们如期而来,领取免费的止痛药物等。每周四天,医护人员和社工轮流出诊,跑遍汕头市区和周边乡镇,为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居家医疗照护,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这项事业持续进行了24年。

南都、N视频记者曾跟随宁养院主任曹伟华和她的同事,探访那些“深藏”着的癌症患者,记录这群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如何有尊严地抵达人生终点。

WX20230204-200237@2x.png

汕头宁养院。

抚平疼痛

汕头市金平区怀德里巷子,距离曹伟华所在的医院,车程不过10分钟。即使就在附近工作,她也从不知道这里。像许多癌症患者一样,林凡和家人“深藏”着。

不到12平方米的旧宿舍,装着一家四口的生活。房子低矮潮湿,台风天会涨水。阳光晴好的白天,室内也要开灯。曹伟华和同事进去时,林凡正在组装手中的塑料件,做一个,一分钱。既是打发时间,也能补贴家用。45岁的他干过货运司机、包工头,生病后,妻子黄艺扛下家中所有收入。

疼痛最初袭来时,林凡以为,只是胃不舒服。两三个月后,剧烈的痛感像“肉被撕开,骨头被折断”,发作时,他难受得在床上甚至地上打滚。到医院照PET/CT,做穿刺活检,查出胰腺癌。肿瘤的大小已不适合手术,只有先进行姑息性化疗。

确诊后的大半年里,癌痛始终纠缠。有时整夜也睡不着,止痛药起效时“才像个人”。林凡打开药袋,他正在服用好几种药物,一种帮他止痛,另一种缓解便秘,还有一种安抚睡眠。曹伟华仔细看过每种药的说明和用量,询问用药后的效果和副作用。正在吃的治疗重度癌痛的羟考酮控释片,药效也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曹伟华调整用药,加上了起效更快的吗啡。

在医院化疗完第一个疗程后,林凡头发、眉毛开始脱落,早上起床,毛发残留在枕头上,摸一下头,手里就是一大把。住院时,他和其他癌症病人不能随意外出,一位抗癌10年的“老大哥”告诉他,这是防止有人痛得受不了,跑到楼上跳下。过去,“老大哥”曾目睹过。

即使作为医生,曹伟华也觉得“震撼”,“那种痛,我们的想象力可能还达不到”。她记得,以前出诊时,一位癌症病人的两根手指短了一截,表面黑黑的,一问才知道,疼痛发作时,他曾两次把手指插进插座里,想触电寻死。一半以上的癌症病人,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宁养院的首要任务就是镇痛。

WX20230204-200353@2x.png

汕头宁养院主任曹伟华探访林凡。

保护尊严

癌症的脚步有时很轻。被发现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肿物,不痛也不痒。49岁的陈欣,看着胸前花生粒般大的肉球,过了一年开始破溃流水,到医院检查竟是乳腺癌。她曾尝试接受抗肿瘤治疗,5次注射化疗后,原本体弱的她,变得更加瘦小,牙齿也在脱落。更重要的是,经济已无力承担。2019年后,她中止了治疗。

胸口的肿物肆意生长,几乎占据右侧胸部,不时流出脓液,散发出恶臭味。即使是丈夫王明洋,说起那种味道,也直摇头撇嘴,“像地沟的味道,整个家都闻得到。”亲戚朋友来探望一次,鲜少再来。女儿带小外孙来家里,陈欣怕吓到孩子,不敢见面。大部分时间,沉默讷言的她,在家里一坐一整天。陪伴她的,是足不出户的精神病儿子。

宁养院护士李文苑,第一次探访陈欣时,也被她骇人的恶性伤口震住。一团纸巾盖在上面,衣服粘住了伤口,揭开时还混着血。癌痛也在侵袭身体,由胸部发散出的疼痛,折磨她的生活和睡眠。“真的生不如死,没办法做人啊。”她说。

缺乏良好的护理,癌症病人被挡在尊严的门外。后来,王明洋到宁养院领取了芬太尼透皮贴剂、吗啡等止痛药,李文苑和同事们定期上门帮她清理伤口,教会丈夫换药的技巧,用生理盐水冲洗黄色的脓胎,在伤口上撒些研磨的甲硝唑药粉,或是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轻轻覆盖上无菌纱布,难闻的味道不再涌来。有时,李文苑还会多带些敷料,换完一次药后,剩余的留下来。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陈欣手脚总是浮肿。去年6月,有医生提醒王明洋,“她这么浮肿,你要小心一点”。他立刻会意。本来,60岁的他每天凌晨要到水产市场,搬卸上百斤的海鲜,白天回来打扫做饭,维系家庭的收入和运转。最后的日子里,他放下市场的活儿,在家陪伴照顾妻儿。4个月后,抗癌3年的陈欣整洁安详地离开。

WX20230204-200312@2x.png

汕头宁养院护士李文苑探访陈欣。

寻找价值

城市的另一角落,64岁的结肠癌老人刘勇力,弥留之际终日躺在床上。在医院确诊时,腹腔内癌细胞已广泛转移,他放弃治疗回家。伴随肠梗阻而来的胀气,让他吃不下饭。

3年前,他年仅30岁的儿媳妇患上宫颈癌,癌痛缠身时,宁养院曾提供止痛药。用进口药化疗、切除了子宫,家里尽全力,花了一大笔钱,也没能留住性命。

这次,刘勇力索性不再吃喝,想早点离开,多省下些钱。儿子刘毅凡再次找到宁养院。探访那天,刘勇力已经10天没有进食,瘦得骨头突出。床边凳子上,摆着杯子、吸管和烟。除了偶尔喝水、抽烟,就是对着电视,无神地看。

宁养院护士长李瑞娜戴上手套,为他检查腹部、翻身,察看后背有没有压疮。宁养院提前寄来了一张气垫床,刘勇力躺在上面,身体被贴合支撑,不再硌着难受。曹伟华和他聊天时,他总是反复说,“人生病了,就没用了,我都这么老了,该去死了”。口中还念叨着上初中、小学的孙子、孙女,“看那三个小孩,还有没有办法帮助他们”。

18年前,刘勇力和妻子从揭阳来到汕头,一人蹬三轮拉客,一人摆路边摊,后来又都到海滨路做清洁工,渐渐有了二层楼房子,把孩子们也接了过来。曹伟华开解他,“你为这个家庭尽力了,你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教小孩子们,能不能吃点东西,他们看到爷爷舒服,也会好受一点。”

刘勇力似乎听了进去,叫儿子倒一杯水,里面加上白砂糖。生病后,儿子总给他冲糖水,“太苦了,他说喝水会甜”。临走前,刘勇力妻子给每个来探访的人,发了一块糖。

行将就木时,回顾这一生,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许多癌症病人思索过。宁养院社工吴建烽服务过曾是铁道兵、海军的癌症病人,“年轻时候都是很厉害的。”还有一位普通的胃癌病人,早年是推板车的搬运工,爱喝白酒,吃五花肉,生病后,10年里,这些东西都不能碰。走到生命尽头,面对无力的疼痛,垂朽的身躯,变得压抑失落。

吴建烽和他们聊起以前轰轰烈烈干过的事业。作为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他清楚那段推车运粮食过桥的岁月,探访胃癌病人时,他主动提起来,两人兴致勃勃,“他们觉得你懂得那个年代受的苦,强调他们的价值感,就不会孤独”。最后,吴建烽让老人妻子去切了盘五花肉,买了白酒和干炒花生,只是隔着闻一闻,老人也欣喜开怀。

生死告别

宁养院文员于澜,接触过许多癌症病人家属。接受服务前,家属要来宁养院登记填表,其中有一项是“患者是否了解诊断和预后”。她发现,根据勾选的结果,有近1/3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毫不知情,家属们往往选择对亲人隐瞒。

WX20230204-200257@2x.png

宁养服务登记表。

曹伟华的一位同事是医院护士,她的父亲生前是一名老师,罹患肺癌。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她和哥哥没有告诉父亲得了癌症,有好几次,父亲想找兄妹俩交代些话,两人都避而不谈,只叫他不要乱想。原本病情趋于稳定的父亲,一次呼吸急促后猝然离世。这名护士突然懊悔,“我爸都没给我留下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她都陷于自责,问曹伟华,“我是不是做错了?”曹伟华只得安慰她,“你爸什么也没说,说明他对你跟你哥很放心,他也相信你会照顾好你妈妈。 ”

现实中,曹伟华觉得,大多数终末期的癌症病人,对自己的病情都有所感知。“如果是跟你交代后事的话,你一定不要去打断他,这样他也能够走得很安心。”有时,上门出诊碰到病人和家属动情的时刻,曹伟华和同事也会引导他们及时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对癌症的回避,也出于对死亡的忧惧。曹伟华统计过,他们平均服务时长只有3个月,最短的不过1天。探访刘勇力后不到一个月,老人在家人陪伴下离开。对于癌症病人而言,他们也有许多难以割舍的牵挂。

林凡依然奔波在化疗路上,从汕头到广州,有近4个小时车程。每次到广州化疗,他会提前算好时间吃止痛药,避免在路上发作。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生存时间并不乐观。晚上,他躺在医院旁边的旅店里睡不着,凌晨还在翻看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女儿今年16岁,读高一。在家时,黄艺几次晚上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他独自在巷子里摸黑乱转,思考身后的事。他想出去工作,为家人赚钱留下。有时,他以为妻子睡着了,哭着在她耳边说,“对不起你们母女,没办法陪你们活下去”。

吴建烽也多次到林凡家中,和他们一家人聊天,纾缓心理上的负担。

安宁疗护

1998年11月,在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下创建的国内首家宁养院——汕头宁养院成立,24年来为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居家医疗照护,提供免费的止痛药、护理指导和心理纾缓服务,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WX20230204-200328@2x.png

汕头宁养院。

每周四天,宁养院两组医护人员和社工轮流出诊,跑遍汕头市区和周边乡镇。曹伟华起初是内科医生,23年前加入宁养院。那时,有人以为“宁养院就是给别人几片止痛药,没有技术含量”,但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2017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中,列出了疼痛、呼吸困难、腹胀等13种需要控制的症状,现实情况往往更加复杂。“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很多没有那么多检查,我们的临床经验能给他们提供帮助。”曹伟华说。

以前,曹伟华出诊上门时,遇到家属要求她隐瞒身份,“好像人快要走了才会接受宁养服务,是放弃治疗,不想让患者知道。”但在她看来,当抗肿瘤治疗不能使患者获益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积极的治疗”,甚至在缓解症状后,还能延长生存时间。

曹伟华记得,2005年,鼻咽癌患者徐如海找到宁养院,只想“死的时候不要那么痛”。晚上,他习惯到外面散步,当时还算年轻的他不愿用拐杖,假装推着一辆自行车支撑自己。4年前,他被确诊时,问医生,还能不能看见北京奥运会?持续使用止痛药后,他不仅活了下来,还看到了女儿结婚、外孙女的到来。

至今,曹伟华和同事们服务贫困晚期癌症患者超过万人,她也见证了行业的变化,安宁疗护“总体还算是一个起步阶段 ,大家观念慢慢有转变,逐渐重视起来。”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深圳、汕头、东莞和中山等为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

宁养院坐落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僻静角落,一楼大厅里放着轮椅、纸尿裤、助行器和雾化器,大多由去世患者的家属捐赠,来宁养院的新患者可以免费用。曾经有得到帮助的癌症患者,为了回报宁养院和社会的关怀,去世后捐出了眼角膜,一名8岁的孩子因此重获光明。

在工作中,曹伟华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和人情冷暖,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善待他人不留遗憾,也更笃定这份事业——帮助癌症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开。

(文中患者、家属均为化名)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编辑:梁子珊,陈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社会记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