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新冠重症延伸病房关闭,但专业的重症救治力量留了下来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2-04 22:18

为了应对全面放开后的临床救治,尤其是重症、危重症救治需要,在2022年12月中旬那一波因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的感染大潮中,广州市各大医疗机构都在以全员一盘棋的模式将更多、更优势的资源集中到急诊、发热门诊和重症监护单元,以确保广大市民的就医和重症救治需求。也就是在这一新冠疫情期间最特殊时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对人力资源、设备、床位的集中统筹,建立起来了三个新冠重症延伸病房,将平时的普通病房紧急建设成为重症监护病区。

经历了46天的运行和抗疫洗礼,该院新冠重症病房六区(简称重症六区)正式关闭,恢复康复医学科、甲状腺外科病区服务功能。同时,医院在原有一个北院区急诊EICU的基础上,新成立南院区急诊EICU,继续发挥高水平医院为重症患者救治兜底能力。这是继1月30日起陆续关闭新冠重症延伸病房——重症七区、重症八区后,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新冠重症患者数量进一步下降等情况,有序恢复常态化诊疗的又一措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副院长表示:全院一盘棋,以坚定的信念和果决的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护佑人民健康,12月17日以来,全院包括急诊EICU、新冠重症病区等科室累计收治新冠重症患者739人次,确保了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切实守好守住重症防线。

 

WechatIMG678.jpeg

三个“新冠重症病区”

316名突击队,46个日夜

2022年年底,为应对新冠重症高峰到来,在医院党委古小红书记、院长宋尔卫院士指导与部署下,在已有的重症医学病区、急诊EICU满负荷运转、不能满足急迫的重症救治需求情况下,为了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孙逸仙纪念医院紧急设置搬迁病房、调配呼吸机等相关救治设备,改造开设三个新冠重症病房,扩容106个重症床位,实现新冠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同时从各科室抽调人员,迅速组建了一支新的ICU医护突击队——逸仙重症突击队,其中医师92名,护士224名,共计316名突击队员。据悉,三个临时组建的新冠重症病区共收治新冠危急重症患者170人,其中60岁以上患者122人,治愈出院的最高年龄患者93岁。

重症六七区曾剑锋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jpg

2022年12月21日,重症六区、七区率先成立。医院腾空原有病区,由重症专业的骨干牵头,从全院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专门收治新冠危急重症患者。队伍中有经验最为丰富的重症医师,也有的已经是各专科的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一些尚在规培中的住院医师和规培护士也纷纷自愿请缨报名,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作为重症患者的救护者,守护生死之门。

“有人担心我们新组建的重症突击队不行,战斗力不足,”重症六、七病区主任林道炜教授在开区的早交班上给队员们鼓励打气,“我们不打无准备的战,我们要做出成绩证明,我们能行,我们必须是必胜之师!”林道炜主任曾带队参与援鄂、广州逸仙方舱医院工作,无论是在科室管理还是新冠重症救治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碰到有疑难的问题随时打电话联系,我24小时都开机。”重症六、七区的区长陈亮查房时每天都要重复强调,不要怕找他,有问题也一定要找他。从接到任务进驻重症六、七区以来,他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刚刚从方舱医院结束任务回院后就立刻投入了重症监护抢救的工作,作为曾经的援鄂、援琼队员和资深重症医学医师,他是整个重症病房的定心丸,“我特意设计了各个小组的人员架构,每组都包含麻醉、内外科的成员,这样大家可以各尽所能。”

重症六七区陈亮医生与张蓉医生是一对夫妻,春节期间一同奋战在重症病房2.jpg

2022年12月28日,重症八区相继成立。由心血管外科华平教授领军,与曾宽副主任医师、黄春荣护长带领来自全院各科室重症突击队员,在心血管外科就地组建了重症八区,全力救治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在医务科、设备科、院感办、护理部、总务科等职能科室的通力配合下,仅用了2天时间,重症八区就正式开始收治重症肺炎患者了。“我们各个专科都有,可以组织小会诊了”,曾宽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华平教授在开区第一天就为大家定下了病区目标。

三个重症病区、316名突击队,不分周末,没有节假日,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下班后还要参加各种线上培训。“那段时间确实很难,”来自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王昱霖医生是加入逸仙团队的第一年,“疫情来势汹汹,任务的繁重,还有直面生死的压抑,让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在坚持,终于顶了过来,熬过了第一个高峰期。”

优势资源全力向重症救治倾斜

协调、抢购来足够的重症设备

发热门诊、急诊承担轻症治疗,内科相关科室承担亚重症临床救治,而医院原有的重症监护单元在集中统一后也只有74张病床,要承担1800万人口超大城市大范围感染后的重症救治潮流,仍显不足。

“我们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是最先与疫情打响遭遇战,也是感染医务人员最多的医疗机构;我们在2018年收治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6病毒感染患者后,立即就实现了对内科ICU的清理腾空工作。”姚和瑞告诉南都记者,再加上抗疫三年来的经验积累,医院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800x603_63de5970dada1.jpg

800x534_63de59708a50f.jpg

74张ICU病床不够,那就将普通病区扩容为重症监护单元。所需人手从全院各个相应科室抽调,急需的重症监护设备则通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医院内部挖潜和紧急采购、抢购等形式来补充。“广州兄弟医院有呼吸机、注射泵、监护仪等储备的,被统筹协调到了我们医院。不够,我们就紧急采购、抢购,到处化缘。仍然不够,我们就从全院内部挖掘潜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外科见长,平时手术量庞大。麻醉团队和外科临床科室储备的设备都被集中到了新开设的重症延伸病区。”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将设备、床位集中起来的体系,新冠重症延伸病区六、七、八区都开设起来了,急诊科对应的EICU也建立完善起来了。为了适配不同型号的呼吸机与患者的重症救治需求。医院重症突击队员们还创造性的用医用手套吹成气球,并成功托举起来了患者的呼吸机导管。

800x1067_63de5989a15af.jpg

800x600_63de5989e8fc4.jpg

一个个问题被群策群力地解决了,一个个重症救治单元实现了人员、床位、床旁抢救监护设备的配齐。

“我们最后的重症救治单元数量达到了180个,占全院总病床数量的8%。”

重症六七区医护人员为患者鼓劲.jpg

临床医护总动员

重症救治模式取得了实质成效

由于赶来支援的医护力量并不全是重症医学专业的临床医护,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冠重症延伸病房里的每日查房和病例讨论都是一场“小型全院大会诊”。医院也成立专家顾问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全力保障新冠重症患者救治。

每天早上,病区都会准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针对每一个重症病人,认真讨论,集思广益,为每一个患者个性化地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重症八区,每日上午重症医学科何志捷主任、邹子俊副主任医师都会前来针对特别危重的患者开展协助诊疗,为重症八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每周四上午重症突击队指导专家组组长江山平主任都会进行疑难病例的线上会诊指导。

800x534_63de59dc20b7d.jpg

800x1067_63de59dbc838f.jpg

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发展到中晚期,往往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支持治疗。“我们是麻醉科和耳鼻喉科,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我们的强项。”为了节省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的呼吸支持治疗,来自麻醉科的张静主治医师、章明芳医师,耳鼻喉科的马赟和张雪媛主治医师、庞嘉祺医师主动承担了病区患者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工作。

根据治疗指南和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医院摸索出一套“抗病毒、抗感染、抗凝、营养支持、康复治疗、中医治疗、俯卧位通气、阶梯氧疗和机械通气”等多举措并行的孙逸仙纪念医院经验,并定期进行重症患者的多学科会诊,邀请各专科的权威专家指导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复查房和营养查房,从一开始就邀请康复科和营养科的专家跟我们的医师团队一起查房诊治重症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和营养方案。”病区区长陈亮表示。

“一开始,我们每天都面对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身为组长的江慧琦医师说道,“除夕前夕,我们第一批入驻病房的03床陈伯痊愈出院,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

除了重症突击队医师,护理团队同样是来自全院各个科室的精兵强将。“重症专科有它的特殊性,跟普通专科有很大的差异。”来自ICU的黄春荣护长担任重症八区的护长,“没有家属,没有护工帮忙,一切都要自己来。新冠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士们需要更加紧盯患者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重症医学科莫红平护长也高度重视重症病区建设,经常前来指导护理工作,查漏补缺。 

病区关闭了

再聚首仍是一支专业重症救治团队

根据《广东省医疗救治资源扩容储备实施方案》,医院面向全院各专科开展“可转换重症医师”培训,通过系统性、综合专业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建设了一支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

紧密的医护配合,让重症病区救治重症的信心更加饱满。每一位支援医师都是所在科室的骨干,但是转入重症病房进行工作还是需要前辈的带领。“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新冠重症患者的日常管理”,来自肿瘤科的丁嘉萱医师回忆,“在华平教授、曾宽教授和组长高敏楠老师的带领下,每天进行患者查房、开药、必要检查,跟患者交流,调整呼吸机参数等等,让我们快速上手。”如今,丁医生已经能够掌握基本的重症诊治操作,这也为她回到所在科室继续进行患者诊疗提供了大量有益经验。

新冠重症延伸病房有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各个科室的骨干医师,每一天“小型全院大会诊”都会让重症病区的全体医师相互学习,提升自我。

“日常管理上我们也是边学习边实践”,来自口腔科的黄子贤医师告诉我们,“这段工作经历将会为我们日后回到各自科室的岗位打下更好的危重症救治基础,所以我们都很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还能够和来自不同科室的同事一起共事,大家为救治重症患者这个共同目标前进,我们就像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感觉挺好的。”

“轻伤不下火线,患者的生命重于一切”是新冠重症延伸病房精神的充分体现。心血管外科李冠华主治医师接到患者心跳骤停急需抢救的消息后马上奔向病房救治,却不慎摔倒受伤流血不止。但他仍然强忍疼痛坚持为患者救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想起去处理自己的伤口。大家劝他休息几天,但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准时来到病区,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这是有担当的年轻医师的关键成长之旅,”华平教授评价道。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这三个在新冠重症高峰时为分流转接重症患者紧急“转型”的转化病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特殊时期的光荣使命,正式闭区。而这316位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完成培训、历练,不仅是扩充重症救治的重要力量,更是带着一身“新本领”重回到各专业医疗岗位上。“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有了这样的历练,无论未来医路要面临何等困难,我们都将更有底气。”

800x534_63de5a2497a54.jpg

800x534_63de5a25d771a.jpg

面对新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姚和瑞表示,经此一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疫情期间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成熟的应急应对机制将会被进一步优化、固定,为今后应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如果再次出现同样的情况,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将被会重新激活,确保医院高效、科学应对。而新增购的设备将会大部分转入各专科ICU、综合ICU、急诊、发热门诊和内科系统病房,用于设备补充加强、更新升级,全面提升全院危重症抢救力量,同时小部分物资充实应急物资库房,应对极端的突发状况。

更为关键的是,医院建立的重症医疗突击队会继续保留并继续扩员和更新,今后会常态化开展重症医学的相关理论、操作、培训和考核,始终保持一支高水平的具有重症抢救能力的医护队伍。

随着医院急诊、发热门诊的重症救治床位进一步扩充增加,提升了第一线危重症患者收治能力,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的哨点监测能力将进一步夯实。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林伟吟 黄睿 沈丽娜

编辑:王道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康中国
新冠康复 科学防护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