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成为关键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02-05 19:20

2月4日,作为首届深圳国际金融科技节的重要一环,2022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会在深举办。来自国家部委、监管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的境内外嘉宾、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议金融科技前沿趋势,共享创新发展经验成果。

新春开工第一天,广东省就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广阔舞台,金融科技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在此次峰会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如何发力?各大金融中心城市如何抢抓机遇?受到各界人士关注。


金融科技创新成为中国金融发展新动能,各大金融中心城市如何抢抓机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彦通会上指出,在我国,金融科技为金融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源远流长的金融业,正与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场景和特色产品。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金融惠企利民的重要工具。

张彦通表示,去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为金融科技的发展谋定了前进方向,擘画了蓝图愿景。各大金融中心城市如何抢抓机遇,结合资源禀赋、产业需求和地区实际,抓好规划的落地实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2)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金融科技中心指数分别位列全球各大城市第五、六、七名。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近年来,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举措,包括在国内率先举办金融科技(全球)峰会,发布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制定的金融科技专项政策,启动全球首个金融科技人才项目——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出台《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等,有力推动深圳金融业和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达到了5138亿元,同比增长了8.2%,增速居一线城市的首位。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南山区委书记曾湃表示,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好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深圳迎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一系列重大机遇,金融科技发展亟需汇集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


深圳发布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提出8大发展着力点

本届峰会发布了《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3-2025年)》。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介绍,《规划》分析了近年来深圳金融科技发展成绩和不足,明确八大方面的落实措施,致力于不断完善“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人才支撑+标准建设”全过程产业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城市。《规划》既贯彻央行“总规”与监管政策精神,又结合实践经验和业界建议,在加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集聚功能区、健全投融资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作了强调,突出了深圳特色。

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介绍,《规划》提出8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动金融科技机构高水平集聚;二是促进金融科技特色应用集中涌现;三是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载体;四是支持金融科技技术研发应用;五是加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六是健全金融科技投融资体系;七是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八是扩大金融科技开放合作。

他讲到,深圳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金融科技的领跑者,一批巨型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深圳集聚,金融科技指数里面有88个成分股,深圳市占了20家上市股票。同时,深圳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有丰富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推出全球第一个“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通过将近四年的努力成效满满,一级持证已经达到1700多人,二级持证人达到200人,目前,深圳人社局发文件明确,二级持证人可以成为金融科技的工程师。此外,深圳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创新都走在全国、全球的前列,它们在芯片、指令集、数据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他表示,《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八个方面的着力点进行发力,围绕金融科技的一流生态体系建设,下一步要丰富政商学社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共同发力。


发展金融科技应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

当前,金融科技正重塑全球金融服务,并为消费者提供新的选择。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国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认为应该认识到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要遵循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坚持金融持牌机构特许经营的基本准则,不能披着“科技”的外衣、打造“创新”的旗号无序扩张、规避监管。

同时,金融科技发展要注重趋利避害,既要发挥金融科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金融活力的积极作用,也要高度关注网络安全、数据隐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等问题。

他讲到,金融与科技始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历次重大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发展,同时金融业也通过信贷、债券、股票等支持科技的创新。要充分肯定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效,银保监会高度重视、持续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我国金融在科技应用场景、产业链、生态链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在移动支付普及率和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数字信贷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的覆盖范围等方面得到重点体现。

他认为,继续支持金融科技安全稳健有序发展,应恪守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引导金融机构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包容性,同时也要避免数字鸿沟,保证好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

其次,强化审慎监管,坚持依法将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严厉打击打着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旗号的非法金融活动,不断探索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与方法,推动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深化监管科技应用,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监管的穿透能力,提高监管的质效,为金融科技规范发展提供更好的监管服务。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好产业数字金融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尤其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成效显著,产业数字金融则方兴未艾。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余额增速高12.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达到5652万户,同比增长了26.8%。深圳方面,根据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3.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会上表示,近几年来,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模式,精准地洞察小微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真实需求,在贷款模式、产品服务模式、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等方面均展现出优势。他认为,未来数字金融、金融科技还是要继续把握好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在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继续下沉、完善小微市场主体的征信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领域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与此同时,他认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好产业数字金融。过去,国内数字金融的发展形成两大主要部分:消费数字金融与产业数字金融。消费数字金融在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迅猛,而产业数字金融则被视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同样表示,应该看到,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包括金融科技在内的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还不平衡、不充分。前几年我国数字金融服务主要聚焦消费端,即零售金融领域,但在服务产业互联网方面存在不足。头部平台多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只有少数兼营产业互联网。未来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从消费互联网扩大到产业互联网,从“新零售”到“新制造”,精准助力产业互联网广大中下游中小企业,仍需持续努力。

肖钢表示,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这一产业数字化的主赛道上,金融服务的主体从过去一个一个法人转变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一个集群,这就迫切要求银行要重构整体的评估、整体的授信架构和能力,亦即产业数字化发展倒逼金融服务创新。

他指出,2021年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增加值突破了4万亿,占GDP3.58%,相信2022年还会进一步发展。同时,从工业互联网在带动新增就业、带动制造业增加值、带动金融业增加值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快速的发展,为产业数字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肖钢认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深化产融合作,健全国家和城市的产业合作平台,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推动产融合作政策与实务研究,创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模式。

就金融科技本身而言,经过初期的爗发式增长,市场规模效应释放也将放缓,这一过程中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的成本收益比、投入产出比将回归到一个正常区间。纪敏认为,金融科技的技术优势还需进一步提升。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越大市场规模由线下转为线上的初始爆发式增长效应,这其中有技术创新,也有商业模式创新,数字金融所依托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可控性还不强,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纪敏建议深圳在关键核心科技研发、高标准数据要素流通共享以及产业互联网数字金融、跨境数字金融等领域创新先行,并提升金融科技监管能力,防范脱实向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叶霖芳

编辑:叶霖芳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叶霖芳3679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