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杨少伟:推动环西湖文化街区整体提升

南方都市报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3-02-07 09:38

“惠州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旅景点,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地域特色不够鲜明、文旅融合不够深入、资源产业转化不够充分等问题,这需要在日后的规划打造建设中加以改进和提升。”惠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广东炜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伟建议,要推动环西湖文化街区整体提升,塑造惠州文旅发展新优势。

惠州坐拥“半城山色半城湖”,又拥有“一街挑两城”的中国城市典范古城架构。当前,作为惠州古城文化的核心载体——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旅产业重要区域——惠州西湖,在经过多年打造建设后,已经有一定基础,如近年经过活化利用,特别是水东街、祝屋巷,焕然一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水东街骑楼老街游玩,感受历史文化街区魅力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活力。

惠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杨少伟建议,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惠州目前有六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四条——北门街、金带街、水东街、铁炉湖分别在惠州市区,也就是历史上的府城、县城所在地,应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历史文化街区专家组或者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进行论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最终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融合有机结合。鉴于水东街、金带街已经开展升级改造,下一步在积极推进中山公园(府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过程中,将北门街活化利用提升日程,同时将铁炉湖改造尽快启动,逐步覆盖到其他历史文化街区。

传承底蕴、修旧如旧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中,应坚持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等修复古建筑,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调整街区内业态,恢复街面传统老字号;举办本土文艺演出、主题展览、非遗节目、民俗节庆等文化活动,同时发展特色民宿、咖啡馆、书屋等文化空间,通过多措并举,将惠州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推进文物资源变旅游景区、名人故居变文化窗口、工艺美术变精品业态、民居建筑变创客基地、地方民俗变旅游节事,让历史文化街区保存城市文脉,再现历史风情,让古迹文物展现原有风貌,成为延续历史文化的载体,留住海内外游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流淌、浸润人心。

增加亮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惠州特色。建议在惠州西湖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名人故居打造惠州名人博物馆群,如在金带街打造广东方志名家张友仁梅花馆西湖志博物馆、“中国新歌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陈紫歌剧文化博物馆、秀水湖音乐名家廖氏兄弟廖尚果廖辅叔音乐博物馆,在铁炉湖、水东街附近的惠新西街打造岭南版画家梁永泰版画艺术馆等,营造群星闪耀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断增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内涵,擦亮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杨少伟认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惠州西湖作为城市景区能不能吸引游客前来,终究是文化内涵决定。在全域旅游时代,应立足全球和区域文化竞争,推动惠州西湖文化品牌升级,擦亮苏东坡文化IP,使得东坡文创设计、文创产品等将成为重点内容,推动东坡文创产品将成为惠州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另外可以借鉴其它地市成功做法,进一步推出东坡遗迹游、东坡宴、东坡主题演出等文旅产品,形成创意圈和生态链,让苏东坡这个超级IP“神形兼备”,此外,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大吸引力,开发东坡文化研学教育,吸引更多海内外学者、学生到惠州研学,将惠州西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坡文化研学基地,形成“文化+研学”效应。

多举共促、让西湖成为惠州精神符号。惠州西湖文化传承创新品牌还需打造,例如打造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城雕、惠州标识,以及打造一批建筑类、文化设施类、旅游景点类的文化地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设立西湖读书节、朝云诞、鳄湖放生节等一个个品牌活动,共促惠州西湖成为惠州的精神符号。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在惠州古城和西湖周边,恢复当地民俗“鹅城秋月驳山歌”、丰湖渔唱、西湖棹歌、文人修禊等活动,演绎四时惠州生活美学,涵养人文,传承文脉,为惠州人民美好生活增添风流,提升惠州文化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在活化利用中传承西湖文脉。

南都惠州两会报道组 黄海林 杨振华 田飞 张嘉培

 

编辑:黄海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惠州两会,南都每天给你好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