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亿元产业基金落地罗湖!2023年头部创投关注确定性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02-08 18:58

2月8日上午,“深圳创投日”兔年首站走进罗湖。此次活动围绕高规格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重磅发布首个区级支持政策和五大金融产业载体,签约6支产业基金,总规模逾260亿元,并设置专场邀请全市超百家股份合作公司与创投机构对接交流。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舒毓民表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深圳市共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超过4000家,设立的产品超过2.1万只,管理的规模超过2.3万亿。前三季度,新募集的资金超过90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2100起。2022年深圳新增的42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六成以上有PE/VC的支持,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2022年11月8日启动以来,深圳创投日先后在南山、龙岗、福田区举办了系列活动,发布了若干的行业政策,启动了全国首个CVC创新中心,落地了规模超过350亿元的重大产业基金,估值超500亿的优质创新项目,为108家优质企业搭建了线上线下的路演平台,吸引了全球超过1200家次的创投机构参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舒毓民介绍,此次深圳创投日活动将继续探索市区国企+股份合作公司的股权投资新模式,要落地6个以上的重点基金项目,并聚焦软件、数字创意、消费文旅等赛道其潜在独角兽挖掘等6场路演对接活动,继续把深圳创投日的品牌做优做强,引导创投机构回归投资本源。

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卢锦钦认为,对于深港两地的中小企业而言,今年更是一个再出发的机会。内地和香港已经恢复了双向通关,深港两地的交流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深港携手在全球新一轮的发展中占到了先机,赢得主动,提供了有利契机。利用前海18条的重要便利政策,优势互补,让两地人才、技术、资金等层面充分地涌流,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的建设。

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范德繁会上表示,未来罗湖的产业发展聚焦在“三力三区”,金融是罗湖的支柱产业,也是罗湖区的产业压舱石。下一步,将实施总部集聚行动,高水平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蔡屋围金融总部集聚区,同时实施创新引领行动,大力布局黄金金融、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第三,实施深港合作行动,高水平推动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全面落地。实施财富管理集聚区建设行动,发力建设财富管理集聚园区。


总规模超260亿元 6只产业基金签约落地

深圳是中国创投行业的发源地,私募创投股权机构数量、规模均居国内前三,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母基金。

在活动现场,泰国正大集团现代物流产业基金、五矿金通股权投资基金、未来宇航医药产业基金、同创伟业美元基金、鲲鹏特发专项基金、博约资本环球新材基金等6支产业基金签约落地,涵盖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领域,总规模超260亿元。

据介绍,泰国正大集团现代物流产业基金将在罗湖打造全球贸易中转站、物流基地、物联网服务中心和数据储备中心,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该项目成为今年初罗湖赴海外招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第一个基金项目。

同创伟业美元基金三期通过该基金引进科技、健康、消费领域优质项目落户罗湖区,以产业链投资为切入点,引导所投优质项目向罗湖集聚发展,在罗湖营造浓郁的外资创业直投氛围。

鲲鹏特发专项基金由深圳国资协同发展私募基金与深圳市特发集团共同出资,投资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湾区唯一一家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深圳博约国际投贷基金,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境投资,定向参与港股上市公司并购,引进香港上市公司在罗湖区设立中国区总部及全球运营中心,提升深圳在表面性能材料领域的全球核心竞争力。


罗湖:金融机构总部落户获最高5000万元奖励

围绕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瞄准财富管理集聚园区建设目标,罗湖区重磅发布了《罗湖区关于高质量建设财富管理集聚区若干措施》(简称“《措施》”),重点聚焦机构集聚、业务创新、空间支持、生态配套四大方面提供最强力度、最大诚意支持。《措施》有以下亮点:

一是加速集聚。新引进的银行、保险、证券总部及相关理财子、资管子、托管子,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可享受最高5000万元落户扶持以及高达1000万元的高管团队奖励,做大做强金融资产实力;新设的公募基金总部及子公司,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落户扶持以及团队奖励,撬动社会资金财富管理需求;支持私募基金扩大规模,最高奖励500万元;家族办公室等第三方财富管理核心机构以及服务财富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给予连续三年的经营扶持,激励高净值客户规模化、中长期布局,推动居民财富稳定增长。

二是赋能实体。鼓励财富管理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20+8”产业集群,推动黄金珠宝产业提质升级,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REITs、FOF、ESG等投资于罗湖的部分资金给予双倍奖励,盘活基础设施、商业地产、城市更新、保障房等领域固定资产,加速财富资本流动。

三是拓展空间。设立财富管理集聚园区,入园企业可享受连续三年最高70%的租房补贴,入驻全新甲级写字楼园区租金低至约80元起。推动设立金融科技加速器、孵化器,构建投、融、产、研一体化空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及其管理人可免费使用园区共享办公空间。

四是营造生态。设立“红岭金融创新奖”、“红岭金融贡献奖”,开展“红岭金融领军人才”认定,举办“红岭金融论坛”,打造具有卓越竞争力的财富管理品牌。


2023年创投需要追求确定性,与创新、技术、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篇章,当前,创投行业迎来哪些新趋势?深圳市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认为,2023年需要追求投资的确定性,同时提出了诸多思考。他在会上表示,去年以来,产业政策的再调整,包括新经济、房地产以及各方面的新政策,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今年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确定性与创新、技术、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郑伟鹤坦言,在现代的投资背景下,作为创投人也有很多感慨,比方说共同富裕和税负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他讲到,当前整个行业出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高净值人群投得很少,主要核心问题还是税负问题。此外,出资方国资机构实际上有很多招商、产业的诉求,包括深圳“20+8”政策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对此,创投机构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业内所言的投资决策的独立、市场化决策的独立性受到了一些影响。

二级市场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值得关注。郑伟鹤表示,去年,港股、A股诸多股票跌破发行价,出现流动性问题,对创投人如何把握好退出带来了更多的讨论。此外,强监管效应导致类似于硬科技一枝独秀,消费、文旅、新经济在国内受到较大影响,以及近期IPO“红绿灯”等,如何将投资机遇与创新、香港资本进行高效联动,值得思考。

当前背景下,创投如何布局?郑伟鹤认为,首先要“固本”。中国有很多产业值得关注,有很多世界级的产业、普通的产业就在中国的基层,是老百姓或者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例如机械、石化、轻工、电子等支柱产业。过去,美元机构投资人不太关注,人民币基金还是看,还是投。

“强优”仍然是关键,他讲到,新能源、光伏、船舶等产业能够给中国创汇、创造产值,“补链”涉及中美贸易战相关的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卡脖子”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育新”。整体来讲,现代化产业关键词是:高端、智能、绿色发展。这些领域是创投必须关注的核心产业。

根据三大证券交易所数据,2022年上市新股424家,同比下降12.58%,合计募资5868亿元,同比增长2.64%。郑伟鹤认为,房地产或者贸易的高潮可能过了,但资本市场未来三到五年的红利值得关注,尤其是全面注册制之后。此外,香港市场也在不断创新,无论是SPAC,还有C类科创企业上市,非常值得关注。

国任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邓可表示,近十年,保险资金在传统的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公募基金等基础上,稳步拓展了沪港通、深港通、科创板等股票投资和金融养生品、基础设施公募REITS、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逐步形成了覆盖传统资产与另类资产、境内投资与境外投资的多元化配置格局。

截止2022年12月末,保险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超过22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4.5倍。这些产品直接对接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国计民生发挥巨大作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叶霖芳

编辑:叶霖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