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上午,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东莞市市长吕成蹊在2023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将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日前,东莞卫健局局长张巧利在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也提出将围绕“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推进东莞卫生健康事业未来几年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或许是今年东莞卫生健康事业的主旋律,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南都记者特邀东莞六位院长委员代表开展东莞两会之《院长来了》线上圆桌会建言献策,助力东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政协委员、洪梅医院院长宋秀婵
东莞市政协委员、洪梅医院院长宋秀婵: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应加强对镇街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医学人才引进力度。
此外,统筹分配资源,兼顾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特色,加大对镇街医院技术支持或专科联盟合作。充分发挥镇区医疗单位各自优势,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完善、高效的重症救治服务网络,提升镇区重症救治能力,减少三甲医院挤兑现象。
需要重视的是,数据显示,东莞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市跨进“双万”城市新进程,人民对生活、养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建议选择具有一定床位规模公立医养结合医院转型升级为东莞市老年医院,一站式解决了老人的诊疗、康复、住院及养老等系列问题。
东莞市人大代表、市中医院副院长叶健烽
东莞市人大代表、市中医院副院长叶健烽:更高水平健康东莞应包括广大民众的身体上的健康(包括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和精神上健康(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等),也应包括民众暴露于致病的危险因素的机会减少,处于亚健康(未病)状态的时间短。
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东莞,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也需要全社会全民的参与:营造好安乐祥和的社会,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积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发挥中医传承创新理念,让中医的身体调养、平和情绪、治未病、治已病和病后康复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健康的全过程有利于保障更高水平的健康。
东莞市人大代表、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院长黄晓芸
东莞市人大代表、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院长黄晓芸: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首先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需要“筑巢引凤”,着力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四篇文章;其次,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杠杆,从四个维度发力;再者,信息化的智慧医院建设亦是必由之路,努力实现“互联网+健康医疗”全覆盖。
其中,医院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要,如医院人才并不单指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而是认同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人;因此,医院更需要通过建立培育人才成长和客观评价的机制与制度管理人才队伍,从而让人才促进医院发展,这本身就是精细化管理;同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指明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四个维度都能并驾齐驱,需要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支撑;此外,信息化智慧赋能,同样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所以,医院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围绕精细化管理做文章。
东莞市人大代表、南城医院院长王三贵
东莞市人大代表、南城医院院长王三贵:全市一盘棋,实施医疗卫生“顶天立地壮腰”规划,实现更高水平健康东莞。高水平医院、区域中心医院、专科医院、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议要各自定位明确、协同发展。
其中,镇街医院要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突出各自的拳头专业来,大力发展市内知名的重点特色专科,一院一品,稳步推进品牌专科建设,打造公共信任度。再围绕重点专科做支撑服务,围绕群众需要填平补齐短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补齐医疗服务全链条。
东莞市人大代表、莞城医院院长洪茜
东莞市人大代表、莞城医院院长洪茜:实现更高水平健康东莞,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坚持引、培、用并重,提质扩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及质量,加大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的招录、培养。盘活存量、提升质量、补齐短板、创新机制,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夯实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在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能力提升教育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借助数字化医疗体系建设,向疾病预防方面倾斜,强化医防融合,持续推进“防、治、管”三位一体防治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基层医疗机构托底的作用,逐步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此外,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供给体系建设,提升各个层次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治能力,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东莞市政协委员、大朗医院院长香富辉
东莞市政协委员、大朗医院院长香富辉:镇街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基层)机构是卫生防控、医疗救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镇街医院面临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人才引进困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及提供优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公共卫生队伍不强等问题。
个人认为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除高水平建设市级医院以外,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应指明镇街医院的发展目标(邀请省级专家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各家医院目前状况制定可行性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加大力度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公卫类人才引进及标准化培训,逐步形成市级高水平医疗集群-区域医疗中心-镇街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基层)机构行之有效(弱化行政壁垒)的分级诊疗网络体系,探索区域医疗集团(区域中心医院、镇街医院、社卫机构同质化、标准化的紧密型管理体系)试点,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辅助作用。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
编辑:黄芳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东莞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