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作为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健康东莞建设关系民生大事,如何打造区域中心医院这个塔腰中最强的医疗服务体系是达成健康东莞的重点,但目前区域中心医院存在作用发挥有限的问题。”东莞两会进行时,作为东莞五大区域中心医院的掌舵人之一,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院长黄晓芸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助力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院长黄晓芸
“确定区域中心医院前2016-2018三年,片区内来自石龙外的八镇出院病人数占全院出院病人数的比例平均在28%左右,确定区域中心医院后的2019-2021三年间,该比例仅从28%上升到31.7% ,年增加仅1.2%”,黄晓芸提供的数据显示,确定区域中心医院前后,医院的业务变化并不大。
确定区域中心医院前三年后三年业务数据
”其中还有由于疫情原因总人数减少,比例自然提升的原因在,可见,区域中心医院的定位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建设成效未能达到东府办〔2018〕2号文提到对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的目标”,黄晓芸坦言。
据悉,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 -2022年)》(东府办〔2018〕2号)文件,松山湖片区的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更名为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等五家建设未来的区域中心医院。根据文件要求,区域中心医院应坚持公益性质,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增强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援片区内其他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医联体,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对于区域中心医院作用发挥有限的原因,黄晓芸分析认为,文件发布四年来,由于没有具体的举措及财政投入来推进片区内医联体的建设,导致区域中心医院的建设仍处于自身独立发展的现状,无法真正带动区域内其他镇街公立医院,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作用仍不够强,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等极其有限。
因此她认为可以通过试点片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
“选取松山湖及莞北区域为试点,成立以松山湖中心医院为牵头医院的一园九镇医联体建设,从行政角度去明确建设的实体医院并有序推进,同时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内医院理事会,明确各医院责权利,切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她建议,卫健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医联体的试点建设,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用于区域医联体建设,同时加大绩效考核来促进医联体建设的成效。
她认为,通过区域内紧密型医联体的试点建设,让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推进分级诊疗,分级诊疗中首选片区内的区域中心医院,有利于区域中心医院做大做强做精,让作为东莞市卫生服务体系中“塔腰”的区域中心医院这个真正强壮起来,才能与龙头医院共同撑起健康东莞,最终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
编辑:黄芳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东莞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