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震后AB面:引发各方关切的灾情与“危机之中的危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2-12 17:05

土叙地震发生后的17个小时里,一个7岁的叙利亚小女孩在废墟中始终用手臂护着身旁的弟弟;在叙利亚西北部,刚出生仍与母亲脐带相连的女婴,永远失去了父母亲人;在夹缝中就着救援人员递来的瓶盖喝水的叙利亚小男孩,露出了微笑……地震给叙利亚带来的灾难,引来联合国、世卫组织、国际媒体以及全球民众的关注。

成功获救的人是幸运的,但在叙利亚,更多废墟下的人们等来的只有徒手挖掘的营救。相比土耳其获得“八方援救”,同样承受地震摧残的叙利亚显得非常无助,地震给这个本就满目疮痍的国家带来了“危机中的危机”。 

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封锁,国际社会的救援力量和物资难以进入叙利亚,这里无数生命在等待中慢慢逝去,活着的人们也面临着饥寒交迫的深重苦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强调,勿让制裁妨碍叙利亚震后救援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吉尔·彼得森9日也敦促西方国家不要给叙利亚震后救援行动设置障碍,呼吁不要把援助“政治化”。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积极行动。2月11日,多位在叙利亚的中国人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他们亲历的土叙地震,以及被战乱、制裁、地震夹击的叙利亚。地震发生后,他们寻求各方支援、四处采买物资,帮助这个苦难国家的人民。

WX20230212-092643@2x.png


各方关注 

“救我出去吧,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叙利亚北部伊德利卜省哈朗镇的废墟中传出微弱的呼救声。

救援人员在倒塌建筑的夹缝中看到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勉强支起右手臂护住身旁弟弟的小脸,并不时抚摸弟弟的头发安慰他。

看到救援者,女孩立刻呼救,“救救我,我愿意做你的仆人。”救援人员回答:“不,不”,并告诉两个孩子要坚强,不要哭。这对姐弟被困逾17小时后成功获救。 

2月7日,黎巴嫩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法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这对姐弟被困时的图片,两个孩子望向救援人员时无助渴求的眼神牵动全球民众的心。

这两个孩子是幸运的,但地震后叙利亚的废墟中,运气无比奢侈。

医院里满是伤患,医生在每个角落为病患治疗。当地医生奥萨马·萨卢姆说,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要求他去一家战争时期挖的地下医院报到。到医院后,他看到“尸体堆积在大厅里”,医院走廊上至少有50具尸体。“每一刻都有新的尸体被送进来,其中许多是儿童。”

2月11日晚,据叙利亚卫生部发表的声明,土耳其强震已造成叙利亚政府控制区内1408人死亡,另有2341人受伤。当地救援队当晚表示,在叙利亚西北部反对派武装控制区,地震导致超2167人死亡,超2950人受伤,死伤人数或将进一步上升。另据联合国难民署预估,约有530万叙利亚人在地震过后流离失所。

“我去阿勒颇,本就是去看看战后的残垣断壁,没想到残垣断壁上又来了一场地震。”11日,在叙利亚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阿勒颇旅行的中国人郭先生,向南都记者讲述了在地震中的经历。

WX20230212-092653@2x.png

6日凌晨,他刚从叙利亚中部的哈马到达阿勒颇就遭遇了地震。郭先生有些后怕地说,“我当时是被震醒的,过了大概2分钟才跑出酒店,最初以为哪里有炸弹,又打仗了,然后在桌子底下钻了一会才往外跑。好在我住的酒店是一栋比较新的建筑,很结实,所以逃过一劫。”

据他观察,阿勒坡本就是叙利亚内战后一座几乎变成废墟的城市,近几年有一定的修复,但多数房屋已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其实要不是房子质量太差,也不至于受灾这么严重。”郭先生说,好在阿勒坡老城区没有太高的建筑,很多幸存者在震后推开一层楼的楼板,就可爬出自救。

WX20230212-092629@2x.png

2月正值叙利亚的寒冬,据气象部门消息,当地晚上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然而,阿勒颇有数量巨大的民众露宿街头,集中在清真寺、草坪和汽车里。他们有些人是因为房屋受损,有的是害怕余震,有的是对自己的危房没信心。虽然当地一些公共场所可以接纳部分民众,但容量非常有限,也没有物资提供。

WX20230212-092546@2x.png

叙利亚的地震灾情受到各方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救援,并采取行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抵达位于叙利亚西北部的地震灾区阿勒颇,带来援助物资。

救援困境 

然而,更多的救援力量和物资难以进入叙利亚。

在地震发生之前,叙利亚就已存在巨大的人道主义援助缺口,地震使得该国人道主义救援需求进一步增加。

当地救援队伍设备种类、数量有限,医疗资源也短缺。“我们需要重型机械、消防和急救车辆,以加快救援进度。”叙利亚阿拉伯红新月会主席哈立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

由于缺少必要的救援设备,叙利亚民众不得不徒手在废墟中挖掘,希望能救出他们所爱的人,但结果往往是徒劳的。

2月9日,一名正在徒手挖掘废墟的叙利亚民众对着当地媒体的镜头绝望咆哮,“我们听到废墟下还活着的人的声音,可我们没有能救他们出去的设备!没设备,我们就用手挖了两天,现在里面已经没有动静了……”

“除了救援和医疗物资缺失外,震后大量民众失去住所,衣物单薄又恰逢寒冬,食物、棉被、婴儿用品等生活必需物资严重缺失。”相比土耳其获得“八方援救”,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生活了4年多的中国人尹远告诉南都记者,同样承受地震摧残的叙利亚显得非常无助。

WX20230212-092557@2x.png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向南都记者分析,叙利亚救援缺失是受其国内和国际多重因素影响。就内因而言,叙利亚震区政治形势复杂,既有叙政府控制区,也存在反对派和极端组织控制的地区。由于彼此对立,战火不断,叙利亚国内面对自然灾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而就国际因素而言,受美国和欧洲的制裁,许多货运飞机无法在叙利亚机场降落,导致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无法运抵叙利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前主席彼得·莫雷尔曾表示,很多叙利亚需要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在海外采购、运送过程中受到阻碍,包括基建物资和医疗设备在内,不少对提供基本服务至关重要的商品“要么不被定义为‘人道’的,要么需经过冗长程序才能通关”。

WX20230212-092529@2x.png

据外媒报道,受到西方制裁影响,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时间里,位于在土叙边境的巴布哈瓦口岸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截至2月9日,巴布哈瓦过境点只运来了300具尸体——他们是在土耳其地震中遇难的叙利亚难民。

叙利亚抗议者们,在这条曾被联合国人道机构称为,“最后一条通往叙利亚西北部的跨境援助生命线”的过境点,举着标语,质问为什么只允许尸体通过。

此外,签证等手续问题也成为阻挡各地救援人员进入叙利亚的障碍。

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相比之下,土耳其签证方便,对很多欧洲国家更是免签,而且有很多直飞航班,申请包机也很容易。而叙利亚的签证办理起来很困难,很多都是假借商务的名义办理入境许可,再在边境办理签证。而且叙利亚航班非常少,90%还不能网上购买,需要在当地售票处购买,且申请包机困难。

中方援助

地震过后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始终牵动着一些在叙利亚生活的中国人的心。 

在叙利亚组建了自己家庭的尹远告诉南都记者,当初来叙利亚是为了做生意,后来碰到了疫情就一直没有回中国。如今在大马士革居住快4年了,也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对尹远而言,叙利亚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看着新闻媒体不断滚动播放的受灾情况,尹远等多位在叙利亚的中国人决定为受灾的人们做些什么。

于是,他们请当地大使馆做监督,组建了一个募捐群,用筹到的钱在当地购买物资,最后对接当地政府把物资转交给需要帮助的人。

尹远说,受到全球疫情、当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方制裁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现在生活在叙利亚的中国人没之前多了,总共可能不到100个人。募捐群里大多是在叙中国人的朋友,听到筹款的消息,大家都乐意帮助。

在阿勒颇的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一路上他看到受灾民众都在用烧轮胎的方式取暖,轮胎燃烧的气味非常刺鼻,但是为了获取这一丝温暖,人们还是紧紧地围在火堆边。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叙利亚代表安吉拉·科尔尼也表示,一些为叙利亚受灾民众提供庇护的场所不得不靠燃烧家具来取暖。 

WX20230212-092513@2x.png

得知这个消息后,尹远等在叙中国人用他们收到的第一波筹款买了他们认为最实用的500床棉被,以及罐头等速食品,计划在当地时间2月12日,与阿勒颇政府对接转送。

中国政府和国内人民也在积极行动。

8日,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史宏微会见叙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穆罕默德,通报中方支持叙方抗震救灾努力有关举措,包括向叙方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200万美元现汇援助和叙方急需的救援物资)。同时,中方正在协调向叙利亚提供叙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并加快落实正在实施的粮食援助项目。 

中国红十字会宣传处工作人员也向南都记者介绍,应叙利亚使馆和叙利亚红新月会的特别请求,9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地震灾区提供的首批5000人份的医疗物资从北京启运。首批灾区急需的医疗物资由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999)医疗专用机承运,中国红十字会救援人员同机赴叙。

与此同时,还有无数在国内的中国人通过新闻知道叙利亚的情况后慷慨相助。10日,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使馆方面开通献爱心的账户后,陆续收到了很多来自国内的捐款。

WX20230212-092608@2x.png

叙利亚民众似乎也在用他们微小的力量感激中国人民的援助。

郭先生说,地震发生后他计划从阿勒颇买大巴票回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当时车站人山人海,当地人看到他在排队,就连拉带推地把他直接送到窗口买了票。

“即使面对如此灾难,他们还在用微薄的力量照顾我这个异乡人。”郭先生十分动容。

多重危机 

如今的叙利亚,面临着天灾与人祸的深重苦难。

联合国叙利亚问题特使裴凯儒曾向联合国安理会表示,进入2023年,叙利亚人民仍然陷在人道主义、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和人权相互交织的危机当中。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各方在通过真正的政治进程来构建一个共同的政治愿景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操弄下,这场战乱持续至今。据联合国统计,旷日持久的冲突造成超过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美国以“反恐”为名搅乱叙利亚局势。一直谋求建立独立国家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游走在各派之间谋求长期割据。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在叙利亚招兵买马阴魂不散。 

WX20230212-092618@2x.png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向南都记者分析,叙利亚内战对叙经济和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货币极速贬值、国内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内战还导致叙利亚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石油产量大幅下降。此外,美西方长期以来打着保护叙利亚人民的旗号,持续多年对叙实施单边封锁和制裁,令当地民生凋敝。

今年1月25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副主任加达·埃尔塔希尔·穆达维向安理会通报了叙利亚的人道主义状况。她指出,在经历了12年的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之后,叙利亚人将面临迄今最糟糕的一年:有153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占到叙利亚人口的近70%。

与此同时,当地平民,尤其是那些住在流离失所者营地的人,正面临燃料短缺和基本商品价格飞涨的问题。

穆达维强调,叙利亚迫切需要更多来自捐助方的支持。她坦言,联合国2022年叙利亚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所需的资金仅有47%到位,这是自2011年叙危机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自2022年8月下旬以来,叙利亚已报告了约8.5万例霍乱病例,多年武装冲突以及麻疹和霍乱暴发使叙利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强调,勿让制裁妨碍叙利亚震后救援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吉尔·彼得森也敦促西方国家不要给叙利亚震后救援行动设置障碍,呼吁不要把援助“政治化”。

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财政部2月9日宣布临时取消对叙制裁中涉及地震救援的部分,为期180天。然而,美国宣布这一措施时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而且何时能够真正付诸实施、到底哪些制裁能被认定为涉及地震救援都还是未知数。

“或许是叙利亚人民经历了太多苦难了,震后他们仍然保持乐观。当时路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又住回他们的危房里了。”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离开阿勒颇时,看到当地人在努力回归到正常生活中,没什么人再过度谈起地震。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杨苓妍 周斐 梁令菲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子珊,陈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土耳其叙利亚强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