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泓菁
寂静黑夜中发出的呐喊,声声血泪却无人理会。声嘶力竭后的孤独,令人愈发绝望,却也愈发清醒。
《呐喊》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封建时代的残酷,正是人们的无知让他们愚昧地置身于这个“吃人”的世界并沉溺其中。作者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贴切而真实地概括了当时的人间群像。“人血馒头”喂饱了封建迷信的罪恶,最终衍生的产物便是旧社会那令人心寒的麻木不仁和众生不自知的堕落。
《狂人日记》中, “狂人”这一角色是反封建的代表。狂人害怕周围所有人,认为旁人都要加害他,实则反映的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与被封建礼教侵蚀灵魂的大多数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对弈。在这部分内容中,封建礼教的本质被狠狠地揭露。
靠着“吃茴香豆”在学生群体中出名的孔乙己,一生好吃懒做,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外一无所能,终日带着读书人的虚假面具营生。但面具下的脸永远都是本来的样子,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又怎能奢想他有经世之才?孔乙己最终因为偷盗被抓,并付出了一双腿的代价。封建教育的失败之处,恰在于这些“读书人”眼中的学问在很多领域里是空疏无用的。除了让中国国民的灵魂更加沉默,不断禁锢、荼毒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以外,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或产生其他除礼仪道义外更高的价值。
《药》则为读者呈现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普通民众麻木愚昧的一面。革命者夏瑜牺牲后,他的鲜血被华老栓当作所谓的良药,蘸成“人血馒头”为儿治病。一个革命者为解放民众而慨然赴死,他的鲜血却被愚昧贪婪地当作治病灵药。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于荆棘。”心怀奉献的革命者本该保有最后的尊严,而不应被以一种荒诞愚昧的目的来进一步消费。
单四嫂子为儿子四处求医,日日盼着宝儿“明天”就能痊愈。但是“明天”到来了,宝儿的生命也终止了。是希望还是绝望,这个“明天”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单四嫂子都不得而知,但是她的“明天”从此只剩黑暗。丧礼上,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人假意帮忙,实则想占便宜。这几个人物是当时大部分人的缩影,这类人所考虑的是所有事情能否让自己快乐,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利,其他人的喜怒哀乐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内。单四嫂子在他们面前仿佛不是一位刚失去儿子的母亲,而是一个可以任意宰割的活物。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揭露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书中展现的是一种孤独的绝望,因为清醒所以孤独。鲁迅先生在污浊的洪流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改变,自己的民族应该改变。他渴望变革,为时代发声呐喊,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他以笔为枪来到噩梦的中心,却发现无路可走。这种清醒后却道尽途殚的悲哀,成为呐喊者们孤独的痛苦。
那些从未醒来的人已经长眠于历史的洪流,那些醒来看了一眼却选择继续沉睡的人已经向过去低头,而如鲁迅先生般选择呐喊发声的人,已经将他们的呐喊传递到现在,穿越世纪唤醒每一颗麻木的灵魂。他们孤独的呐喊,在今天依旧振聋发聩,曾经的呐喊终于得到了来自时代的回声。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