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变纳污河?生态环境部批评个别地方治污做表面文章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3-02-22 15:29

南都讯 见习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对污水直排问题控制不利,截污工作不到位。解决这些问题的瓶颈是什么?

2月22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在新闻发布会回应称,部分地方每天上万吨污水直排,导致当地“母亲河”变成了“纳污河”。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没有从根本上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污染治理“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需要真金白银投入。

微信图片_20230222114558.jpg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

黄小赠表示,这几轮中央环保督察曝光的典型案例中发现,有的地方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甚至都不到10%。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方是在污染治理上做表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每天上万吨污水直排,导致当地的一些重要水体被污染,甚至是“母亲河”变成了“纳污河”,民众对此意见也比较大。

黄小赠强调,水污染的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污染治理“重面子、轻里子”,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比如说污水管网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这些方面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有的地方还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能容忍的。

黄小赠称,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抓好三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也是各项工作的方法论。指导督促地方以突出问题为导向,追根溯源,在这个基础上加强系统治理,强化控源截污,通过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入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措施,大幅降低入河污染负荷。

二是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印发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抓好规划的实施、督促、落实工作。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长江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长江经济带和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消劣整治,组织开展2023年城市和县城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抓紧出台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及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指导各地全面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

三是坚持传导压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精准识别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相结合的机制,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