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了很多书,但却写不出好文章,怎么办?为什么有了大量输入,输出仍旧那么困难?上述疑惑是不少家长的“天问”。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正高级教师谭健文开出了“良方”:以写促读,达到高效输出。
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写往往是排在最后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在有一定阅读量后,不妨以写促读,通过写作把阅读力进一步提升,非虚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谭健文表示,在多年的教研中,老师们都一直呼吁,孩子要大量阅读,但是阅读完之后怎么办?孩子依然写不出。深究原因,在于孩子写得太少了。
“我们不妨把顺序调一下,把写放在读的前面,以写促读,也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谭健文认为,写作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记忆能力,严密的逻辑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能全面地锻炼、训练、调动脑的创作功能,用写作任务带动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阅读,为学生缔造一个融阅读,思考,观察,感受,体验为一体的创新的探索空间和潜心研究的自由环境。文字阅读是人类智商、情商、思维和想象力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字阅读需要学生去理解,想象,推论,联想,创新,“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脑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推广智慧阅读的出发点。”
为什么说写作也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呢?在谭健文看来,写作在听说读写中,其品质能力处于思维最高的维度。写作可以深化阅读,促进阅读,是学生精神世界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最终条理化、序列化并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然,写作是需要有一定量的储备,写作就是把储备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就是创新了。因为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最终的呈现也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
“写作可以大胆地将阅读所得,生活所知,学习所获,进行实践与运用。”谭健文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艺术实践,是一种感受生活、认知人生的社会缩微;写作也是心理体验,文化生成的实践场。
用智慧的手段促进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以写来促读,要达到怎么的阅读效果?广州市近年来在全市推广智慧阅读,这与一般的阅读有何不同?“推广智慧阅读,是对于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提升中华民族素养的战略部署,广州基础教育近年的一个积极的行动响应。“谭健文称,智慧阅读有两个重大标志。首先是建立了一个阅读平台,这个平台有三个功能是基础教育特有。一是有丰富的优质阅读资源。”让学生大量阅读,前提是大量阅读优秀的书籍,何谓优秀?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在优秀的读物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读物?我们建立智慧阅读平台首先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专家的推荐选定了20万册供学生阅读的书籍,目前在智慧阅读平台上线的有15万册。“谭健文称,这些书包含了各种与学科单元教学相匹配的阅读资源,以及各个主题、各种类别的阅读书目。”有时孩子读书的概念比较模糊,就是想读哪一种类型的书,但是又不了解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这一类型的书有多少,具体都有哪些,这时,他就可以通过智慧阅读平台进行关键词的搜索,就可以获取相关书籍的资源信息。”谭健文举例,“就比如我们这次非虚构征文,要写兔年说‘兔’,学生想了解传统文化中跟兔子相关的资料,就可以上平台搜索,跟这一类别相关的书籍就会被搜索出来,学生可以按需来阅读了。”
智慧阅读平台的第二个功能是以教研为推动的单学科、跨学科主题活动。老师可以“阅读”为纽带,融合各学科,生成各种层次的校级、区级、市级主题课例,上传到阅读平台,在广州市推广。
最后,智慧阅读平台同时也是阅读管理平台。“学生都读了哪些书,读书的时长是多少,他们读书后都有哪些所得,通过智慧阅读平台的‘留痕’,每所学校的教师都能知道学生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数量以及阅读质量。”谭健文认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推动智慧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慧阅读的另一个标志是开展基于阅读的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谭健文表示,一直以来,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误区,就是阅读只是跟语文和外语相关,其他学科关联度不大。其实不然。首先阅读不仅是语文、外语所独有,各学科的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是相一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各学科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必由之路。将阅读植入课程,将阅读带入学科,让阅读走进课堂,是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变革路径。让智慧的手段促进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更有智慧。
非虚构写作求真,向善,审美,鼓励负责任的表达
由高质量的阅读走向高质量的写作,为何要强调非虚构写作?
谭健文认为,非虚构写作让学生学会负责任的表达。“非虚构写作,鼓励探索,鼓励思考。作品中灵活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的思考问题,做到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品倾向是实事求是,崇尚真知。”
谭健文强调,“非虚构“一定要以真实为原则。真实是非虚构作品的灵魂。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而非虚构作品的故事则是生活原生态的复述或重现。人物、事件 、细节、场面、对话乃至背景,都不允许“虚构”及”合理想象“,失真是非虚构的大忌。在真实的前提下选取什么素材,采用什么叙述方式,如何准确生动形象表达,如何将精辟独到的见解贯穿于真实可靠的叙述中,这些都是评判非虚构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要素。具有前沿精神,新闻性,现场感,文献价值这些要素,是对非虚构作品更高的要求。
“我们鼓励学生多进行调查和研究,非虚构写作的真实素材来源于生活,阅读,观察,反思,查找资料、核实资料、运用资料,也是非虚构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谭健文认为,非虚构写作涉及的范围很宽广,学生的非虚构写作可取材于道法、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内容,也可与学科的综合实践相关联,常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调查、访谈报告等都是非虚构作品很好的表达载体。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摄影:南都记者梁炜培
编辑:梁艳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智慧阅读 “文溪笔会” 非虚构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