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广州海珠区有一个宝藏街道——南华西街,不仅流传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的佳话,还曾获评“中华第一街” “中国最佳街道”的荣誉。
2月24日, 广州市海珠区作家协会组织会员到南华西街社区采风,了解这条历经240多年历史的宝藏街道的风采和党建先进经验。
南华西街小巷中的“碑林”。通讯员供图
当天上午,海珠区作协主席王龙和两位副主席带领骨干会员10多人来到南华西街,深入社区进行采风,兴致勃勃地观看那里的古迹民居和历史风貌,并与南华西街主要领导、两个基层社区的党委书记和退休老党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他们介绍开展社区工作的好经验。
作家们沿途参观了“碑林”“托婴所”“花灯长廊”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珠水南华”、龙武里社区的“和事堂”“自助式健康小屋”“长者饭堂”“康园工疗站”(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退休工人之家”“李少石生平展”(中共早期党员)“双清楼”(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故居),另外还有改造焕然一新的“洲头咀公园”等不少景点。
通过参观,作家们了解到南华西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240多年来,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存的著名历史建筑有:海幢寺、双清楼、波楼与波台、潘家大院、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还有南华西街瓷画群街巷等。而位于敬和里、德和新社区等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居青砖屋群、麻石小巷,以及同福西路、洪德路的骑楼街,映衬着这个地方向来所具有的适宜居住的浓厚岭南气息,还有当时对外开放繁华的商业活动。
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最早形成的街道,该街在历史上一直是富商巨贾的居住之地,在南华西街逐渐形成城区之后,“河南”(珠江以南,旧时指海珠区)的其他地区还是郊野乡村,故老广州流传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的说法。现时的南华西街经过历年的建设发展,旧貌换新颜,享有“全国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的美誉,碑林、党史馆、托婴所、退休工人之家都是这些历史的见证。
位于滨江西路的洲头咀公园与沙面和美丽的白天鹅宾馆、芳村长堤隔江相望。这地段的江面叫白鹅潭。白鹅潭河面宽阔浩淼,烟波荡漾,风景秀丽怡人,是羊城八景之一。
据介绍,洲头咀公园历史上原来是一个海上客运码头,以前是“红星轮”载客落客的水上码头,经过全面改造后,这地方现叫“洲头咀公园”。公园改造虽然焕然一新,美轮美奂,园内的一些塑像仍然保留着船形与船锚的基本痕迹。
时下,洲头咀公园外的环岛路景观绿化带长达约1公里种植的黄花风铃木树黄花浓密地盛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拍摄,人气火爆,蔚为壮观。
在南华西街道街坊会所三楼会议室,作家们与南华西街基层的龙武里社区党委书记刘宇君,兆龙里社区党委书记小玉,以及这两个社区的老党员梁思雅、曹凤球、张凤仪、李树仪举行了座谈会。分别听取了他们介绍南华西街的发展历程和党建工作经验,这些都让作家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在新时代写好中国故事很有启发和帮助。
其中曹凤球这位年已经92岁的女老党员、曾经的居委党支部书记,身体还很健康,发言清晰,目前她还经常在街坊邻里间走动,配合街道做好居民的调解及思想政治工作。
区作协的会员们在座谈会上纷纷畅谈了采风感受,区作协主席王龙在座谈会的发言中谈了三个感受:“在南华西街感受到了政府职能转变了;环境与意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提升了。由于南华西街的党建工作做得好,社区管理服务至上,不愧是中国第一社区”。
据了解,南华西街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广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评为“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中国街道之星”“中国最佳街道”;2001年南华西街道党工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采风活动的过程中,参加采风的会员们全都兴致勃勃地边走边看,边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有些还不时认真地做着笔记。采风隔日,参加了采风的部分会员和没有参加的一些会员近10人,一起自发再次走进南华西街,进行了更深入的采风,除了重走老街、双清楼、花灯长廊外,还去了状元井和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陈东明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