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开放与创新,看广州“新核”南沙高质量发展的出路与动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2-28 21:46
微信图片_20230228200142.jpg

第7期 南沙

春到人间,春潮涌动。新春伊始,广东省、广州市先后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从春天出发的号角。为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社会共识,强信心、稳预期、聚力量,引导全市上下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2月20日,广州正式启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呈现11区高质量发展成果。值此之际,南都将推出广州新区势——高质量发展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从广州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沙开发开放”“把南沙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不难看出,南沙开发开放的根本出路就在高质量发展。

“当前,南沙开发开放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和提档跨越的关键突破期。”在1月30日的广州市南沙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表示,正因此,今年南沙全区上下将持续强化“精明增长”理念,聚焦重点任务、瞄准主攻方向,以谋求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南沙。南都记者观察到,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中,“开发开放”的理念正在南沙自上而下地传导。其中,创新作为强大的核心动力,南沙正紧抓这一“关键变量”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pic_1298233

位于南沙区龙穴岛东北角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

开发

优质项目抢滩掀起“建设潮”

开发开放是南沙长期的发展任务。吴扬在去年底曾指出,南沙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仅23%,可使用的产业用地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他公开推介称,南沙投资空间充裕,土地开发灵活,在弹性出让工业用地等政策下具有价格优势。

这并非意味着盲目地、无条件地开发。2月27日下午,南都记者走进南沙区龙穴岛东北角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这是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科考专用码头。

“我们都知道,岸线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南沙在龙穴岛给我们规划了一个科考码头,从用地、用海等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该局基建处副处长许晓东告诉南都记者。此时,“海洋地质二号”“海洋地质八号”两艘多功能新型科考船停靠在码头,不少船员正往船上搬运货物,为近期新一次深海科考任务做准备。

占地面积298亩的科考码头,于2020年10月动工建设,2022年12月主体通过交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码头岸线长1000米,泊位长700米,建有5个科考船泊位。作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型深海科学考察船和即将自主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大洋科学钻探等业务的重要支撑与岸基保障设施,科考码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pic_1298236

南沙区龙穴岛东北角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几艘科考船正停泊在岸边。

随着产业用地进一步开发,一大批优质项目已抢滩南沙掀起“建设潮”。充分发挥抓项目、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为南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吴扬在南沙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到,今年南沙要推动约110个续建项目、40个竣工项目、60个新开工项目、40个前期项目建设,所有项目均列清进度和具体责任人。

政府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各建设主体也在“加码”回应,以速度占先机、用效率换效益。例如,2007年落户南沙的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海缝”),产值已从最初的5000万元跃升至去年的近20亿元,位列2022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54位。面对国家乃至全球大力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以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占业务主体的广州海缝已做好整体转身的准备。

“新能源汽车属于现在,也代表未来。我们正规划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一定会把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整体战略布局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广州海缝总经理郭晓欣表示。2021年10月,广州海缝总占地4.6万平方米的南沙小虎岛智能化厂区正式奠基开工,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2023年年底投产。新厂区引入全新的生产设备和模式,将为新能源汽车制造提供零配件,达产后或将推动广州海缝成为营收破30亿元的本土民营制造业企业。

pic_1298245

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车房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仪器。

pic_1298246

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车房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仪器。

同样争取在今年年底建成的,还有位于南沙自贸片区内22万平方米的骏德汇产业园。骏德商业集团董事杨宛莹表示,它将与目前南沙综合保税区内13万平方米的骏德汇物流园,组成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骏德汇寰球美酒美食综合体,可集聚美酒美食产业链全要素,实现关内关外业务无缝协同、保税完税良好联动。

开放

加快打造“买卖全球”跨境贸易通道

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中,南沙将被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开放”无疑是南沙的发展使命。

1月10日,商务部印发了广州市等六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对南沙提出了系列试点任务。在次日召开的广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闻发布会上,南沙区副区长马洁红就表示,“广州获批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南沙优化升级服务经济带来强力政策支持,南沙开发开放迎来又一重要机遇。”

秉承这一发展机遇,马洁红提到,南沙将从三个方面发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落地见效。其中之一便是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据马洁红介绍,南沙将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打造大湾区国际集拼中心和华南冷链分拨中心,集聚大宗原料、消费品、食品、艺术品等商品供应链企业,加快打造大湾区“买全球、卖全球”跨境贸易通道。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在南沙集聚提供支持助力。

身处南沙自贸片区和综保区,即将诞生的骏德汇寰球美酒美食综合体,无疑是南沙开放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在骏德汇物流园内,整齐排列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国食品,如巴西的咖啡豆、德国的红酒,等待销往世界各地。而相隔不远的产业园还在建设,咨询商已接踵而至,“《南沙方案》出台后,尤其是恢复通关之后,基本每天都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前来咨询,包括租赁场地、仓库和办公用地,数量明显增多了。”杨宛莹表示。

pic_1298232

在骏德汇物流园内,整齐排列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国食品。

杨宛莹仔细研究过,大湾区内尚未出现食品类的跨境贸易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此,骏德商业集团希望借助更多政策利好及政府支持,打造一个这样的平台,为世界美食优品便捷登陆广州南沙、增值辐射全中国及东盟10国,提供大湾区全产业链质优价廉高效服务。

作为一名香港青年,杨宛莹受益于南沙发展,也希望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及企业落地南沙。“我们正在和政府部门沟通,希望打造一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就落户在骏德汇产业园内。”她说。

就在2月27日,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汇聚了离岸贸易海关数据、集装箱信息、船舶数据、企业贸易信息等多源数据,通过事前准入核验,贸易真实性事中动态监测,事后贸易数据核查等,对新型国际贸易服务业务进行全链路业务跟踪管理,从数据上完成全链路管理“三流”分离的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

“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jpg

2月27日,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南沙开发区商务局副局长陈君毅介绍,此次启动的“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了离岸贸易风险监测体系及反映离岸贸易真实经济贡献的统计体系,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构建“数字贸易、金融业务和银企服务”三位一体的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解决真实性校验难、重复性审核难、业务流程长等新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痛点,协同港澳加快打造“买全球、卖全球”跨境贸易通道,全面提升南沙国际贸易能级。

创新

让“关键变量”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2月3日,南沙区科技系统党委2023年第一次会议举行。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区科技系统党委书记谢伟在会上表示,要深刻认识南沙开发开放的根本出路在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在创新,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南沙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当前,南沙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无论是坚持聚焦实体经济、制造业当家,还是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化人才集聚地、国际科技合作前沿地,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在此次调研行当中,企业早已形成这一共识。

1月初,备受关注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南沙正式落成。该基地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其中一期用地100亩,主要用于开展系列化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年产可达30发运载火箭,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千亿级规模,打造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

pic_1298222

工作人员在介绍中科宇航研发的运载火箭产品。

连日来,基地现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访客,工作人员一遍遍介绍着“新的期待”: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已在厂房内开展总装与测试工作,拟于今年5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南都记者还了解到,当前,基地指挥中心的软硬件正在升级完善,未来将有可能实现运载火箭由南沙制造、南沙发射的目标。

作为南沙“商业独角兽”企业之一,中科宇航拥有一百多项技术专利,基本覆盖所有商业航天核心技术。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伟表示,未来期望借助南沙在技术、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在大湾区形成从发动机的试验、总装测试到整体火箭的生产、总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航天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才能从质量上、成本上做大发展优势。”他说。

除了运载卫星等物体,中科宇航还有望在2025年推出太空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机会乘坐最新研发的太空旅游飞行器,在距离地面108公里的高空体验失重感,穿越卡门线,鸟瞰地球的弧线。“太空游客的过载感受比坐过山车还小,这意味着能玩过山车的人都能体验太空旅游。”有关负责人称。

对于同为制造业企业的广州海缝而言,郭晓欣设定了一个目标:成为大湾区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头部核心企业,这也激发了不断突破创新的门槛。“我们每年会以10%的目标经费投入研发,这几年也在加强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的资源导入,希望政府能更好地引导我们不断提升经验,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南沙不断深化开放程度,让郭晓欣看到了更多“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发展优势。“从业务板块上,我们增加了更多与港商、澳商的技术合作。接下来,我们希望通过开拓国际业务,加强跟国际企业在技术上的交流,进一步解决本土民营企业在‘卡脖子’技术上的短板,把业务不断做稳做细做强。”郭晓欣说。

而在科考码头,预计明年,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将正式面世。据悉,大洋钻探船设计排水量达4.2万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超过1.1万米的钻探能力,将成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编辑: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并驾齐“区“向春天——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区势
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