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花开,英雄归来。2月28日晚,由广州大剧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成功首演。众多学院派艺术家、华工学子登上广州大剧院歌剧厅的舞台,用青春、现代的方式,讲述与当下情感共振的广州红色故事,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这也是广州起义负责人之一周文雍与革命英烈陈铁军的爱情故事,首次以歌剧形式在羊城唱响。以该剧首演为契机,3月1日,华南理工大学当代音乐创作中心、歌剧中心正式揭牌。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制作人梁丽珍表示,剧院与高校联手孵化作品,为“广州原创”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打破“红色歌剧”思维定式
“就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伴随着两位主人公铿锵有力的宣言,现场合唱团与交响乐团齐鸣,将全剧的情感张力推至顶峰。
《刑场上的婚礼》讲述了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州革命故事。上世纪初,广州青年学子在中共早期党员杨匏安、阮啸仙等人的影响和带领下积极投身革命,其时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华南理工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成为重要活动中心。从该校毕业的爱国青年周文雍,在革命工作中结识了陈铁军,两人曾假扮夫妻,并产生了真情。后因叛徒出卖,他们不幸同时被捕。行刑前,两人庄严宣布结婚,最终于1928年2月6日在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刑场共同就义。
“纯广州产”歌剧《刑场上的婚礼》首演剧照。
对广州本土的艺术创作者和华南理工大学来说,将这段真实的历史搬上歌剧舞台,具有特别的意义。副校长晋刚介绍:“首先,‘刑场上的婚礼’首次在故事发生地——广州,以歌剧的形式呈现;其次,故事主角之一周文雍曾就读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办学最早溯源。”这部歌剧以广州起义95周年、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为契机启动创作,也是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之一。
在该剧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看来,这种剧院与高校联手孵化原创作品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广州原创”来源,更是对本土创作、制作、演绎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在制作上,他们追求革命故事的年轻化,为舞台赋予象征和表现的意味,“希望能够为红色题材探索出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贴近年轻观众。”
首演现场,南都记者注意到,歌剧《刑场上的婚礼》明显不同于传统红色歌剧的舞美风格,而是采用巨型台阶加上极简道具的组合,配以灯光和多媒体屏幕,实现不同场景之间的自由转化。“红棉”的元素多次出现,成为贯穿全剧的意象。本剧导演王钧介绍:“一切舞台结构、光影造型、机械装置都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支点,而是深刻参与到剧情的推进以及人物的塑造中。所有场景都将随着歌剧情节的推进而确定,增添该剧现代性、戏剧性的艺术魅力。”
打造“纯广州式”文艺精品
全剧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是创作的最大难点,在于音乐方面。南都记者了解到,剧中的全部原创音乐由该剧艺术总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梁军,率领该校教授张晓峰,副教授刘丁、马波,以及优秀青年教师莫婕合作完成。极具抒情性的歌词,可见编剧及作词房千、朱明的匠心独运。
“这么多作曲家来做一部歌剧,既是个性的,又是整体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山红评价道。据介绍,在创排前期,几位曲作者就确立了一套创作标准,以保证音乐风格、技术、乐器和声部等的高度统一:力求音乐可听性的同时,从传统广东音乐中汲取灵感,进行解构与重组,变为带有广府元素的间奏曲以及短小精悍的唱段。总之,要将歌剧这一具有高度综合性、复杂性的体裁“洋为中用”。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周文雍的扮演者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铜奖获得者吴哲铭,他的音色醇厚深沉,属于男中音。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曹光平介绍:“相比于更容易出彩的女高音来说,在歌剧使用男中音作为主角不仅少见,而且难度很大。”如此安排,可谓大胆创新之举。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哲铭饰演周文雍。
以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首演为契机,华南理工大学当代音乐创作中心、歌剧中心3月1日正式揭牌,当天还举行了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学术研讨会,该剧主创人员及国内艺术名家与会。
研讨会上,《上海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评价说,该剧的呈现非常流畅,100分钟一气呵成,同时也实现了跨越教学实践的高峰,华南理工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能够兼顾教学和创作,实现教学相长,十分难得。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作曲家金旭庚认为,通过这种高校和剧院合作的模式,能够把作品立起来,达到双赢的结果。
据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透露,歌剧《刑场上的婚礼》此次演出上座率达87.7%,这对一部首演的原创歌剧来说,是一个可喜的数字。“这次我们与华工打造了一个本土创作、本土演出的‘纯广州’的作品,也是我们跟高校合作的一次非常好的案例。在广州大剧院艺术机构使命下,我们希望发掘更多的本土创作队伍,给他们以展示的平台。”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通讯员 周雨晴 剧照摄影:汤亮
编辑:梁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