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云论坛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了61年来首次负增长。近日,“延迟退休”“促进低龄老人再就业”等话题引发社会讨论。有人调侃“这一届年轻人是不是35岁失业,65岁加班?”背后折射了公众对于养老的焦虑。
如何看待认识老年人再就业和年轻人就业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低龄老人再就业权益保障有哪些卡点,又该如何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两会开幕前夕,南方都市报、N视频举办“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我们如何体面养老?”两会养老云论坛,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共议低龄老人再就业。
南方都市报、N视频举办“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我们如何体面养老?”两会养老云论坛。南都制图:李蓓
优先解决年轻人就业,同时为低龄老人再就业创造条件
“围绕年轻人就业难和延迟退休、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话题,大家有各种不同站位的议论、调侃,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
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艰难复苏,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比过去更大。另外一方面,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特别是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中很多都身体健康,人生阅历丰富,正处在一个黄金期,发挥这些低龄健康老年人的作用,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举措。
党俊武认为,当前人们将延迟退休、低龄老年人就业和年轻人就业等话题作为讨论焦点,从本质上暴露了我们现有的劳动就业观念、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安排乃至整个劳动就业体系,已经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2021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目前的平均余寿约为21年,预计2050年将延长到26年左右。“我们需要重建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劳动就业体系,从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能找到发展空间。”党俊武称。
具体应该如何做?他认为,首先,优先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就业政策导向。对中国来说,虽然我们已经迈入老龄社会,但总体上劳动力规模和就业压力依然巨大。
其次,在确保年轻人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低龄健康老年人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具体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再就业老年人法律保障等方面入手。
“长远来说,我们的退休年龄是肯定要延迟的,这是中国和未来所有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都必须要走的一步,不过延迟退休的时间节点是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在确保年轻人就业的同时,还是要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发挥他们的作用。”党俊武称。
老人再就业劳动保障不足,建议完善相关法律保障
近日,某地人社局回应60岁分拣工在岗猝死时表示,“60周岁本身不属于劳动者范畴,如果没缴纳工伤保险,就不能认定为工伤”引发社会热议。低龄老人再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有哪些卡点,又该如何完善?
党俊武认为,伴随着现实中老年人再就业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都规定,就业老年人享受劳动者地位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第二个是没有领取退休金。
他表示,也就是说,一般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被承认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否则,就判定就业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属于劳务关系,不能获得与劳动者地位对应的制度保护,无法获得工资之外的福利和相关社会保障待遇,比如无法享受“五险一金”、合同解除时的经济补偿、职业危害防护、最低工资保障等等,这对于一部分就业老年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认为这个案例其实暴露了我国对于就业老年人保护的不足。”鲁晓明称。因为再就业老年人同样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照单位指令劳动,已经和用人单位构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既然和用人单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就不应因“有没有享受养老保险、有没有领取养老金”区别对待,这也是未来我们努力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贺蓓
统筹:梁建忠
执行:南都记者 赵霖萱 王凡 莫倩如 王森 李鹤鸣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全国两会
2023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