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上美术馆,看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展之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3-03 15:55

3月1日,展览“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展之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隆重启幕。展览由中央美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研院油画院联合主办,由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研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担纲总策划,中国艺研院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云上美术馆王鹤馆长进行展览统筹,由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担任策展人。

WechatIMG271.jpeg

云上美术馆展览现场

据红梅介绍,此次展览是杨飞云先生策划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重要的学术品牌展“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展的“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中的“先生们的历史研究”展览的启动展。此外,该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路从艺45年(1978-2023)的回顾展,而是梳理、追溯、论证马路“炁象艺术”这一与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意象术”区分开来的新的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形成的必然发展之路的研究展。

展览展出艺术家马路出各时期重要作品500余幅,包括油画、水墨、丙烯、水彩、素描、综合材料绘画等。按照时间顺序和马路艺术创作实践的变化,分为“从何而来(1978-1984):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具象还是心象(1985-2004):表现主义探索期”“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2009):超现实主义探索期”“从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四个部分,全面展现马路在近半个世纪里的创作思想和作品面貌如何走出了一条从表象到炁象的艺术发展之路。

IMG_4436.JPG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

在展览开幕式上,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致辞时谈到,马路同志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届的本科毕业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中国在经济上、在文化艺术上一个大的变革时期。马路在这个时期去德国留学,回来在画风上有很大的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着表现主义发展。几十年过去,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扎实的进步,马路在这个时期又产生了一批新的作品,我相信这批新的作品在他的表现性的绘画基础上又更加丰富和成熟。

IMG_4437.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杨飞云致辞时谈到,马路成长在艺术世家,父亲马常利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大家,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从小近水楼台、耳闻目染。马路又是1978级中央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系统地接受了中国最好的艺术教育,在高规格的文化环境中一路成长,造就了他始终能够超前探索的艺术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马路先行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正是表现主义绘画德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以坚实的写实绘画的基础,顺畅转型,全然进入了地道的表现主义绘画的研习。回国以后,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强烈表现性绘画风格的现代艺术家。他将表现性的绘画自觉地融入了中国画的书写性特征与意象性的审美。

杨飞云说,绘画艺术的质量不在于表现形态涉猎的宽度、表现视角变化的力度,而在于涉足的深度、表达精神境界的高度。马路在绘画的抽象形态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范畴,也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近些年,他将西方抽象绘画与东方意象的气息相融合,创作了“炁象”的绘画,自由地释放了自己的绘画才情。我站在具象绘画的一端,看到老同学在抽象绘画的另一端构建出开拓性的新面貌,十分高兴,向马路致敬。

IMG_4438.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则谈到,央美的校训叫“尽精微、致广大”,其实一走到展厅里面,看到从写实到具象、表现到抽象,到今天的炁象艺术,这种兼容并蓄有一个共同点,正如靳先生刚才所指出的,他是以坚实硬实的功夫为基础的。今天马路老师的自由来自扎实的基础,来自学院的馈赠,而这种自由可能正是我们艺术学院培养的目标,是我们艺术学院的骄傲。

IMG_4439.JPG

艺术家马路

艺术家马路在开幕式上回顾了自己的学画历程:经过了美院、经过了出国、进过了留德,然后又回到央美壁画系。他说,油画系让我学会了去观察,但是壁画系告诉我空间特别重要。包括我们这次展览,特别强调空间的意识。我们不再关注于自己的一个画面,而是把画面放在空间里面去观看。所以我们会产生一个大的气象,这种画面和建筑它是一种互相结合的关系。由此我们想通过这种观看的方式来改变展示的方式,改变中国美术界的那种观看,除了看到自己的画面,还要看到画面以外,这些才是我们心里面所想的。

何为美术?马路认为,美术应该是画我们看不到东西,如果你能看到的东西你们去看就是了,但是如果画画的话,应该去画出我们看不到的心里想的,甚至于是宇宙的,甚至于是我们心里面达不到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非常博大的。

IMG_4442.JPG

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

IMG_4445.JPG

观展现场

IMG_4446.JPG

观展现场

IMG_4447.JPG

观展现场

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以及美术界、美术评论界的知名艺术家、学者代表出席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主持。

IMG_4443.JPG

研讨会现场

范迪安在研讨会上谈到,40多年来马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形态面貌,包括风格语言上的变化,是因为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世界比艺术家当然要大,但是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够在自身世界的时空里形成自我心理、自我性格,包括艺术诉求和这个世界的关联。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象”,让我们看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要在建立世界眼光之后,和自己传统的,特别是传统文化精髓性的这些元素形成连接。所以马路的艺术是不断地寻找一种“通”的过程,把中西古今贯通起来,把绘画的表达和他对于绘画形象的把握融通起来。所以一个“通”字就构成了马路一路走过来不断宽阔的境界。

IMG_4441.JPG

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从哲学史的角度解释了“炁象”二字。他说,道家丹学兴起以后,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气发生而来,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炁”指的就是先天之气。有点像战国以后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属于先天之气,也有点像印度哲学里的“四大”(地水风火),那也是先天的东西。所以“炁”形成的“象”和气象万千的“气”形成的“象”是不一样的。《道德经》里有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王鲁湘说,马路的45年展就是大曰逝,逝曰远,在“炁象”这个地方又返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哲学。

WechatIMG270.jpeg

展厅现场

WechatIMG268.jpeg

展厅现场

IMG_4359.jpg

展厅现场

IMG_4364.jpg

展厅现场

IMG_4362.jpg

展厅现场

中国美学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说,这个展览让我发现马路所走的路不是他一个人的路,而是这一代人在经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现代美术思潮所走过的路。他的苦闷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这一代艺术家的苦闷,他的艺术实验也成为这一代艺术家的实验。今天这个展览很成功地把一个人的作品变成了一个时代的作品。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