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在南海璜溪古村启幕。此次展览以“日用即道——华夏非遗对话沙特文化”为主旨,在南海古村的祠堂里,展出300余件实物、图文、视频展品,同步运用AR技术构筑3D数字展厅,展示中沙两国优秀文化遗产。展览将持续到4月3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世界。古瓦青砖的岭南古村遇见异国风情,承载前人智慧的中华非遗向世界展现潮流新意。
中外交会
百年古村迎来国际级非遗数字大展
传统醒狮采青,生猛活跃,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打出佛山功夫精气神……当天,有着800年历史的南海狮山璜溪古村里热闹非凡。上午10时许,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阿卜杜拉·本·欧比耶、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山姆·拉什迪、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 一级调研员朱曦、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泓洋等嘉宾,擂响了由南海特色技艺制作而成的牛皮鼓,宣布“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线下展正式启动。
“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沙特文旅部国际文化关系司主办,采用线上数字展厅+线上数字IP+线下活态展示的形式,展出“衣”“食”“住”“医”四个独立单元,围绕“楚楚衣裳”“珍馐美馔”“雅逸天然”“仁心仁术”的单元主题,展示中沙两国发源于生活、繁盛于民间、效用于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
早在中国春节大年初一,运用AR技术构筑了3D数字展厅的“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已经上线中沙两国数字平台,观众在手机或电脑端即可身临其境参观,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道非遗“盛宴”,将本土“非遗”推向国际。
此次线下展览启幕,百年古村璜溪村里的祠堂、古巷“变身”展区。走进村内,人们既可观赏传统岭南建筑艺术,观赏古村美景,也能在展厅中一睹300余件来自中沙两国的民族服饰、非遗美食、特色建筑、医药珍宝、民俗文化等实物、图文、视频展品,感受两国传统文化的交会。
在启动仪式上,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调研员朱曦表示,这是“物以载道”系列数字展首次尝试将展厅搬进古村,中沙两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和岭南传统建筑之美结合起来,将融入古村的每一个角落。
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应如军介绍,希望数字化展览能够为文化交流拓展新路径,为文化传播提供新体验,希望沙特人民能够从这里读懂中国文化、领略岭南风采。
走向世界
非遗文化在创新中活化传承
作为这场中沙两国非遗数字展的所在地,狮山璜溪古村也在讲述着关于岭南传统文化的故事。璜溪村入选2019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南海区“十大古村落”“南海十大最美乡村”。璜溪村内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祠堂、炮堂、古井等,古韵十足。
展览启幕当天,非遗市集同步开展,醒狮、金箔锻造、香云纱、藤编等本土“非遗”大展风采。参观过程中,灵动的醒狮引路,中沙代表们伸手抚摸狮头亲切互动,感受浓浓南海特色的醒狮文化。在“南海有礼”的特色文创摊位上,摆放着各类与南海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中外嘉宾戴上工作人员准备的充满南海文化元素的胸针,纷纷惊叹“好有趣、好可爱”。
在最古老的村、以最现代的方式,非遗正在“活”起来,“潮”起来。
事实上,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是一项长期工程。佛山位列天下四大镇、四大聚,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在南海区,截至2022年底,已有非遗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4项,市级24项,区级37项。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文件精神,南海正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接下来,南海区还将持续深化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南海区非遗研学游示范基地,推动各镇(街道)非遗体验馆建设等。
璜溪村所在的狮山镇一直以来也在致力探索非遗出圈的新路径,启动非遗活化工程,在璜溪古村建设狮山非遗体验馆,并与华师、东软、广美、广舞等高校合作联动,搭建高校实践和文创产品研发平台,开展非遗文创、古村文旅开发、非遗体验课程开发和优化等工作,借力非遗活化助力乡村振兴,致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使其更具生命力。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实习生 黄信妮 通讯员 南宣
摄影:实习生 戚珂嘉
编辑:关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