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2021-2022年,全国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带领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同香港大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香港明汇智库,第四度开展《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1-2022(就业篇)》(下称《报告》)的调研,结果显示香港青年认同及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的比例显著提升。
在港的受访青年中,愿意去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的青年比例上升至41%,已身处广东的港青中有62%表示自己比2018年更愿意前往湾区内地九市发展。此外,港青对薪酬、医疗、教育等问题更为关注,对人才培育、专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等现有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对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还有更高期待。
基于调研结果,研究团队分别就如何优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便利港青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地位三方面,提出了短中长期共28项政策建议。在《报告》发布前,研究团队向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等官员介绍《报告》成果。
为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郭基煇在香港特区政府接纳《报告》详细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5条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
促进人才流通
一是加强大湾区联合招引海外企业和人才的力度。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已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和“对接北部都会区策略专班”。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央统筹粤港两地政府设立“大湾区联合招引人才和企业专班”,建议国务院港澳办协调粤港两地加大联合招引力度,为海内外重点企业和人才提供度身定造落户大湾区的“联合方案”。
二是提供人才签证便利。建议国家出入境部门为已取得港澳工作签证的海外人才到湾区内地九市发展提供签证便利,以简化现行在港澳的外籍人士赴内地工作的签证申请手续。
例如,允许外国专业人才在已获批香港工作签证,申领《外国人才工作许可通知》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时,可缩短审批及颁发时间,由现时约25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以内,并采用电子签证的方式;同时,若经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到香港发展的海外人才,则可进一步提供特别的跨境便利安排,让更多国际人才选择以港澳作为跳板,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加快基建连通
一是建议适度加密广深港高铁班次并根据实际需要开通更多直通车,让湾区市民体验“1小时生活圈”的便捷和高效。
二是建议加快推进广中珠澳高铁、深港西部铁路等湾区内大型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织密大湾区的轨交网络;并做好高铁与城际、地铁等轨交网络的融合衔接,以及与航空、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无缝连接。
三是建议参考广深城际、京雄高铁、汉十高铁等轨交线路的做法,推动广铁集团与香港港铁,联合推出“广深港高铁月票”,让乘客可在固定期限内,乘坐固定次数、指定座位等级的高铁,更好实现高铁“地铁化”目标。
四是建议研究推出“大湾区高铁/城际通票”和“高铁/城际常客奖励计划”,鼓励更多市民选择绿色环保的轨道交通出行方式。
畅顺机制互通
为更好落实《南沙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门户机制对接高地、规则衔接”的部署要求,建议更好发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牵头的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简称咨委会)的“超级联系人”作用。
一是继续提高南沙在港澳和国际的知名度,吸引各专业学会、商会组织、青年协会在南沙设立大湾区办事处。
二是继续助力南沙吸引著名的港企和国际企业进驻。
三是充分发挥“咨委会”的专业优势,善用其辖下专业工作小组的业界翘楚和人才,推动南沙在土地规划发展、商贸、科技、金融、教育、医疗、法律、文旅等更多领域,与港澳的规则衔接,尽快将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规则衔接、制度对接的示范区”,目标是将《南沙方案》突破性的政策,经过充分论证和实践,成功复制到大湾区其他城市、辐射到全国各地。
便利资金融通
更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关部署要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适当降低长期投资型港企设立跨境资金池的门槛,并在资金使用期限和范围等方面给予适当弹性,以鼓励港企加大对内地的长期投资;通过注入境外人民币于资金池和长期投资,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确保信息畅通
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通关后更多赴港,与在港商会、同乡会、青年组织(例如香港广东青年总会、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香港青联、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等机构和团体),合作举办国家政策宣介会和各类就业博览活动,扩大国情国策的宣传面,招引更多香港和国际人才和企业,前往内地投资兴业、就业创业。
二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更多香港专业学会、商会组织、青年协会北上内地“招兵买马”,为有意到内地城市发展的港人港企提供更为熟悉、更加专业的政策指导、行政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降低北上发展的适应成本。
出品: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
编辑:李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