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怕用手机,又易受骗!委员建议因地制宜,组团帮教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3-03-06 20:48

关注!农村老人数字困境

当你在城市工作时,你乡下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或许面对智能手机手足无措,可能沉迷短视频无法自拔,又或者是掉进网络诈骗陷阱而不自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老年人数字生活研究课题组近日一份关于“农村老人数字困境”的研究引发关注和共鸣。调查显示,农村老人在智能手机等数字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接入难、使用难、学习难问题,近六成受访农村老人沉迷于刷短视频、经常受网络谣言困扰,遭遇网络诈骗比例比城市老年人更高。

城乡之间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城镇与农村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素养,存在明显差异。怎么看待这种差异?如何制定有针对性举措,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契合实际需求的数字素养教育?如何更好定点对乡村老年人进行公益教学?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从2008年底的5.7%显著提升至2022年12月的30.8%,规模接近3亿,老年网民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22年6月工信部已组织完成对452家网站和APP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和评测,不断贴近老年人应用需求。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推动老年群体融入互联网,但老年人数字鸿沟在城乡之间形成新的“差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接受南都专访时坦言,数字鸿沟确实是老年人群体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建议发动农村低龄老人担当义务教导员或培训员,公益服务要从农村老年人切身需求出发,要与基层组织有机联合推出有针对性数字适老服务。

触网已成生活常态,但城乡老年人确实有差异

南都:您是广财老龄社会法治问题研究院院长,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您的提案更关注老年人群体哪些问题?怎么看待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

鲁晓明:我今年的提案主要关注老年人群体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普惠式养老,社区更好地服务所属区域老人,推进社区养老普及性,也就是要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更有获得感;二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福祉,即通过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出台,为老年人在失能失智的情况下,通过享受家庭长期护理保险来舒缓家庭压力。

数字鸿沟确实是老年人群体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方面是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本身的认知能力不断下降,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问题是这些互联网新技术都是年轻人主导,在设计产品时可能很少想到老年人的独特需求。

南都:城镇化、老龄化是近年来社会发展两大趋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城乡之间信息流存在显著不均,影响城镇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在信息获取、信息学习、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行为能力差异。在您看来,城乡老年人触网差异有哪些深层原因?

鲁晓明:现在信息网络普及,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网络打交道,触网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但是,农村、城市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人群更为聚集,人与人的交往更为便捷,身边的年轻人更多,资讯获取渠道更广,还可以通过社区或老年人大学等进行学习,因而也更能够与时俱进。部分有话语意识的老人甚至成为信息网络上的话题引领者。城市基础设施更为雄厚,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对于网络的依赖也没有那么大。

而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资讯闭塞,农村年轻人基本上去了城市,空心化严重,对于新技术的使用缺乏手把手地教导,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更低。同时,农村空巢老人众多,而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娱乐方式单一,农村老人更依赖网络,不少人形成“网瘾”。很多自动化电子产品其实与互联网相关相连,如要下载和通过App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也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它们对老人构成了障碍。年轻人没在家时,家里的电子产品老人不敢开,开了也不知道怎么用,不少家具成为摆设。当前,农村老年人群体一方面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各种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被各类智能化产品所排斥和阻隔,日常生活多有不便,有时甚至举步维艰。

建议发动农村低龄老人担当义务教导员或培训员

南都:您2022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到目前老年教育处于零散状态,应针对老年教育特点制定专门规则。对于城乡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差异,如何有针对性提供数字素养教育?

鲁晓明:其实对所有老人来说,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老年人缺少对信息的了解掌握,缺乏相应的技能。但是,农村和城市又确实不一样,城市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加便捷,农村恰恰就是基础设施薄弱,地广人稀,没年轻人在家待着,农村老年人获取技能、接受教育就更困难。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教育难点堵点都有,相对来说农村更严重一些。我能想到的是,还是要充分调动农村老年人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的作用。老年人中也分高龄、中龄和低龄,目前主要还是以低龄老人为主,低龄老人年纪更轻,掌握信息能力更强。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老年人经常相互串门,这是个可以利用的优势。建议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比如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由其出面组建一支义务帮扶队伍,举办各种形式的基层讲座,或者上门教导,提升农村老年人运用数字产品的能力。

农村基层组织还可以发动低龄老人担当义务教导员或者培训员,比如每个村民小组设置一两个对于数字化产品比较了解的农村老年人做业务宣传员,可以是志愿者,也可以尝试给一些补贴,公布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能方便向他们咨询。

还有就是电子产品不适老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化产品开发者基本都是年轻人,考虑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适老化的需要,使产品天然对老年人形成了阻隔。在老龄化社会的时代,开发智能产品时,一定要保留传统的使用方式,App可以助力更好的生活,但不能造就App依赖症。同时,需要建立强制性制度,凡是公共产品,牵涉到广大民众切身需要的信息化产品,做市场化设计时必须要有老年人参与,而不是只靠年轻人去判断,要有高龄、中龄、低龄等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试用群体,只有他们觉得很顺畅,没有什么问题,才可以推出。如果这些老年人群体感觉不实用,那么推出产品时必须要有相应解决方案,否则不允许上市,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

南都: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些公益组织在专注助老,例如支付宝的蓝马甲队伍,做线上+线下助老教学,包括开着大篷车下乡,定点对乡村老年人进行教学。您对这些公益组织送服务下乡行动怎么看?有哪些建议?

鲁晓明:公益组织送服务下乡行动非常好,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从价值导向上,肯定应该鼓励、倡导。

但是,我们还要思考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活动,如何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我建议公益服务一方面要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设身处地从农村老年人切身需求出发。比如先进行调研,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最关心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列出来,进行公益服务的时候把这些列为优先选项,就更有针对性。还有就是要与基层组织有机联合,结合当地实际,推出有针对性的公益服务。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记者 袁炯贤

编辑:袁炯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农村老人数字鸿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