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持续关注数字经济发展之下的新业态用工问题。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成了近年两会议题的关注焦点。
不同于传统就业,不少新业态劳动者游离在“正规劳动关系”及其法定保障范围之外,正当权益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两会期间,南都记者留意到,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等代表委员们从社会保险、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劳动法、发展可持续就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提案。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据了解,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2021年以来,全国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37万人。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
新就业形态用工模式里,存在大量短期兼职用工或众包形式,劳动关系归属不明,遇到职业伤害容易责任归属不清。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认为,新就业形态用工已跳出传统的劳动关系范畴,应当有针对性地探索制订符合新就业形态领域的工伤认定标准,维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及新就业形态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基础的职业伤害保障以外,引入补充工伤保险制度,突破用工、年龄限制,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和工伤补充保险参保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也建议,可以修订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将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强制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已经连续多年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处境,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提案,希望能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打破将劳动关系作为社保关系的门槛标准,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纳入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率低、参保门槛较高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今年在提交的《兜牢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新业态发展的提案》中提到要逐步破除城乡、地域、险种之间的隔阂,通过就业和社保补贴扶持,支持创建新业态行业性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受理参保,以规范“互联网+社保”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全民参保的“最后一公里”。李东生也在其《关于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参保限制的建议》中提到,可以开辟单独参保通道,创新参保办法及缴纳方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出“工伤保险参保一键办理”,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便利性。
完善《劳动法》保障从业者权益
上述提到的社保、工伤保险等相关的“缺位”也与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类型有关。据了解,与传统劳动者不同的是,大多新业态劳动者签订的是劳务合同、承揽合同,还有签订合作协议,甚至还存在“灵活就业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的做法,在实践中发生权益纠纷很难认定新业态从业者和用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使得《劳动法》很难用于从业者权益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2021年7月,人社局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一揽子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强化了职业伤害保障,完善了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提到,在立法层面、行政规章层面以及行业管理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衔接。因此,她建议完善劳动合同法,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认定劳动关系。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专门规定,将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作为特定职业类型,纳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保护范围。
杨淑丽也认为应当修订完善《劳动法》,增加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平台)、就业者的权利义务关系,针对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情形,补齐法律“空白”,增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制定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劳动法律。
此外,皮剑龙还呼吁补齐劳动立法短板,适时编纂劳动法。他建议尽快启动编纂劳动法典,用劳动法典的形式解决目前的法律空白,构建全新的劳动法律规则制度,有利于调整新业态平台的劳动者的权益。
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同时也强调了“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这既是对公益诉讼制度独特价值的充分肯定,也为公益诉讼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民建广西区委会副主委黄超因为一次和外卖小哥的意外剐蹭,已连续三年提出关注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相关建议。
黄超认为,平台利用算法限定送餐时间,以超时扣款、积分排名降低等逼迫骑手将餐品快速送达,潜在地增加了骑手自身和第三人的交通事故风险。若骑手未在规定时间内将餐品送达以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则说明算法设计的严苛性有损公益,公益损害事实可作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逻辑基点。对此,她建议检察机关督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以强化算法监督为重点,推动数字法治的良法善治。通过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引入强有力的外部规范机制,督促平台坚决落实算法“取中”要求,能够有效避免算法成为“法外之法”。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齐为民认为,应建立健全劳动权益维护机制,鼓励、支持包括劳动社保、各级检法在内的行政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律师事务所等,积极参与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新模式的构建,和相关争议及纠纷的合理快速解决中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提供“庇护所”。
培育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
除了关注职业本身的劳动权益保障之余,今年还有委员开始关注这类新业态劳动者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据悉,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了一项题为“两会在即,你最关心哪些议题”的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调查显示,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相关问题上,64.2%受访者期待加强职业培训,建立更加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还要加强新就业群体的职业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包括推动院校和企业实现产教融合,完善企业对于新就业群体的技能认证体系。
齐为民也建议,要充分发挥灵活就业“加油站”作用,创新职业培训方式,积极推进从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安全教育、从业技能教育,同时相关责任部门也要加强对行业的全面有效监管。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实习生 刘焕
编辑:田爱丽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