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起病缓慢而隐匿,常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为了减少肾脏损害的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举办科普讲座及义诊系列活动,同天启用慢性肾病管理门诊。
慢性肾病若不规范治疗
将很快进展为尿毒症期
“老透友”郑伯之前由于尿酸增高引发痛风症状,但一直以来肾功能较为稳定。后来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按时服药和规律饮食,肌酐突然升高到1000多,从此郑伯必须通过透析来维持生命。
“开始时我也不适应,全身无力,总觉得开始透析就离死亡不远。”但是经过中医慢病“一体化治疗”,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原先疲倦乏力的状态好了很多,最近还重拾年轻时的爱好。
多年来辗转各大医院的他,在活动现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病友们,得了这个病并不可怕。“不能吃的东西,爱吃也不能吃;要吃的东西,不爱吃也得吃。听医护的话,好好调节情绪。”郑伯对透析后的生活有个精辟总结。
肾病科主任陈刚毅介绍,慢性肾病的病情迁延难愈、时轻时重,表现为泡沫尿、水肿、高血压、腰酸、疲倦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治疗。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尤其是到了肾功能减退阶段,若不规范管理和治疗,会很快发展为尿毒症,必须通过肾脏替代治疗(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维持生命,对家庭和个人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慢性肾病发病率上升
且显现出年轻化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约有8.5亿慢性肾病患者,我国约有10.8%的成人患有慢性肾病。近年来,新冠疫情及气候变化等突发事件导致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上升和病情加重。
“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很高,知晓率却很低,很多人自认为健康,在公司体检中才发现患上慢性肾脏病。 ”陈刚毅教授表示,近年来慢性肾脏病显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年龄最小的透析患者甚至不满十岁。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早期筛查以及生活方式的调理是预防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方式。
据悉,慢性肾病讲究“一体化治疗”,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外,患者需要在肾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慢性肾病管理”指导。
谈及新开启的慢性肾脏病管理门诊,陈刚毅表示有三个特色:配备专人讲解,挂号费用不变,问诊时间延长至半个小时;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从治疗、护理两个角度为患者进行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
该门诊也吸引了港澳居民前来就诊,来自中国香港的陈伯表示,自通关以后,来穗就诊方便,而且就诊环节相当便捷,本着“病向浅中医”的理念,特地过来求医。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脏的功能之多,几乎涉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陈刚毅教授提醒,对于肾脏的保健,有8大原则需要注意,特别是运动、饮食和精神调养方面。“注意运动量和频率,可以选用具有传统特色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饮食上注意蛋白搭配,限制盐的摄入,避免饥饱无常,注意饮食偏嗜,远离烟酒等。此外,保持情绪平和、注意精神调养,也是肾脏保健、养生防病乃至长寿的重要一环。”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实习生 吴长蕊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