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首个全区性社区艺术营造项目启动,创美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3-10 14:00

3月9日,由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政法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广州市越秀区齐家吾公益设计中心联合主办的“顺从其美——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发布论坛在顺德举办,宣布顺德首个全区性社区艺术营造项目正式启动。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等党政工作人员,和的慈善基金会、广州美术学院、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七+5公益设计组织等的专家学者嘉宾,与国内社会美育、公共艺术、建筑设计、社区营造等多方伙伴一起参与项目发布,共同探索多元参与的社区艺术文化发展与社会善治之路。 

微信图片_20230310092233.jpg

“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正式发布。

广美当强大外援,首批5个社区艺术空间将迎来大变身

活动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朝虹作了社会美育人才培育主题演讲,而胡彦、曾喆、戴家明、晏俊杰、刘洋、罗韵等6位设计师获颁发设计师聘书,肖毅强、梅策迎、肖毅志、石川等4位专家则获颁发指导专家聘书。

据悉,“美育人才种子计划”首批选定66名学员,包括23名青年艺术家和43名顺德本地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两委、社工、学校老师等),升平社区南门罗氏文化展馆、容桂时光、红星社区龙狮文创艺术馆、黄龙村龙溪书院、龙江左滩3500书屋等5个社区空间则获颁社区艺术空间牌匾,成为首批5个将打造成融合公共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功能复合型社区艺术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310112937.jpg

2月25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王朝虹副院长亲自带领“美育人才种子计划”首批学员走访广州美术学院的玻璃工作室。

“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加速了顺德社会美学教育的发展。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何鸿佳在致辞中表示,顺德的社会美育项目在过去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沉淀,如“金凤展翅”文艺育才计划,“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顺德社会美育项目的品质,为顺德培育一批能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社区工作者和青年艺术家,“群贤至则百业兴”,这必将加快顺德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和的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司徒颖在致辞中介绍,和的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12月,资助医养健康、文化艺术、社区发展、乡村振兴等公益慈善事业,构建起一个百亿元慈善资产的现代化、可持续公益慈善体系。“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是基金会在文化艺术领域又一战略项目,将共同促进社区艺术人才、社区文化空间与文化艺术内容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本地文化艺术生态发展与成长,共创社区艺术可持续之道。这一次,基金会期待通过“和地在创”项目让艺术能走得更远,从美术馆走到社区;同时也让艺术走得更近,从非常的国际走近日常的生活。以人为本,尊重在地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探索社区艺术营造的创新模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在致辞中表示,美院作为“和地在创”项目主要执行方之一,为项目设计了跨学科多元的课程体系,联合了建筑环境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设计学院的老师共同教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工作人员与青年艺术家结伴配对的工作方式,力图克服艺术在社区建设中的盲目性与传统社区工作的有限性。通过空间改造、展览展示、多元文化活动持续输出,使人才逐渐实现转化,促进其带动区域艺术活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艺术生态。与此同时,培育社区工作者的美育能力及青年艺术家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设计及美育传播意识。 

多位专家学者论剑,探索社区艺术发展的顺德模式

上午圆桌讨论环节,和的慈善基金会文化艺术部负责人罗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顺德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李允冠,顺德文化研究者、纪录片《寻味顺德》顾问李健明,七+5公益设计组织总干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讲席教授肖毅志,以及《打边炉》创始人钟刚就如何借助深厚文化艺术资源,在艺术赋能、空间提升方向,促进跨领域合作,引导和鼓励群众、专业人员、民间资本流向社区艺术,探索社区艺术发展的顺德模式进行了讨论。

微信图片_20230310092238.jpg

“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专题论坛现场,各位专家畅所欲言。

 下午,和的慈善基金会、广州美术学院还主办了“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专题论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勇,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李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李自若分别作主旨分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张幼云作为论坛特邀评议人进行点评,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朝虹主持,并同步举行了合并圆桌对话。 

专家学者一起“论剑”,围绕大湾区如何构建艺术无处不在的人文社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展这一目标,整合社会各种积极力量,借助艺术赋能社区工作者、青年艺术家、社区居民,提高居民艺术素养、参与城市艺术氛围营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温度价值认同的活态社区文化场等话题,探寻社区艺术营造美育人才种子的良方,构建“顺德模式”,为国内整体的社区艺术发展探索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板和艺术参与社会治理蓝图。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