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媒链接社会:专家探讨社区艺术营造美育人才种子的良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3-13 10:02

3月9日,在顺德区委政法委、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的顺从其美——“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发布论坛在顺德召开。本次论坛以“粒粟生长力”为主题,旨在表明当一粒小种子汲取了足够的养分,它就会突破阻力向上伸展。而在种子的信念里,永远没有“不可能”。

广美为“美育人才种子计划”设计了跨学科多元的课程体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在致辞时强调,在此次项目中,广州美术学院为“美育人才种子计划”设计了跨学科多元的课程体系,联合了建筑环境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设计学院的老师,共同教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工作人员与青年艺术家结伴配对的工作方式,将力图克服艺术在社区建设中的盲目性与传统社区工作的有限性。广州美术学院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朝着“美育人人”的社会目标不断前进。

微信图片_20230312112653.jpg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朝虹发言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朝虹在活动开场发表了题为“以艺为媒,链接社会”的主旨演讲。王朝虹院长以图片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美育人才种子计划”开班以来,学员们的课堂成果并阐释了何为美育及美育的必要性。她说:“要像艺术家一样感知世界,思考问题,表达感受,激发创造;同时又像社会学家、教育家一样明确目标,规划内容、设计路径、主导过程、评价结果,反思研究。真正的社会美育需得做到以艺为媒,理解社会;以美为媒,链接社会。”

微信图片_20230312112657.jpg

以“粒粟生长力”为主题的“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论坛。

专家建言社会美育工作的重要思路与实践路径

当日下午,“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论坛也顺利举行。中山大学李郇教授以“山水格局”为基点,以“人化自然”为核心,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框架,为“如何发挥群众智慧创造美好人居环境”这一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勇从学院视角出发,提出社会美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是以“从实求知”的理念来践行“一法多能”与“艺理兼修”的宗旨,借助具体的社会艺术实践,形成社会美育方向的专业性、持续性的问题意识与社会行动。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李自若副教授从园林、园艺、植物学等专业方向为社会美育提供了创造性的实践路径。她的实践项目以参与式展览为契机,用植物、蔬菜、昆虫等与乡村建立紧密联系,继而推动村民同社工一起践行美育活动。论坛压轴嘉宾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健以“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实验”和“自组织的文化生态培养”两种类型的社会协同行动为例,总结了开发社会创新设计价值过程中“转译”“赋能”“协同”“培力”四个关键点。

微信图片_20230312112650.jpg

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发言现场。

嘉宾分享过程中,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张幼云教授也带来了精彩点评。他围绕各个分享嘉宾的主题内容,阐述了当下社会美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社会美育不同于实验艺术,我们必须挖掘当地文化,与在地居民强关联,做到人人可知、人人可感、人人可享”。同时,他也结合国家在美育人才培养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普及社会美育、振兴乡村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比如,乡村园林景观的改造需要农林专业的学者去深入研究各类植物的属性,了解开花期、结果期、落叶期等等,帮助乡村摆脱单一化的景观模式。

微信图片_20230312112642.jpg

圆桌对谈——社区艺术营造的顺德模式讨论。

论坛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在场青年艺术家积极提问、表现活跃,与嘉宾深入探讨“在地文化开发”“美育行动的可持续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转型”等话题。嘉宾们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解答疑问,共同成就了一场亮点纷呈的学术论坛。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蔡昳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周佩文576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