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嘉宾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大声喊出来吗?”在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内,主持人话音刚落,同学们便高高举起手中的书,喊出一部又一部耳熟能详的历史小说:“我看过《长安十二时辰》和《古董局中局》!”“还有《显微镜下的大明》和《长安的荔枝》……”
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何获得一种真正有效的读书方法?3月10日,作家马伯庸来到广州外国语学校,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展开,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高效阅读方式。在马伯庸看来,树立目标、有的放矢是阅读的“指南针”,宽泛的阅读则是做到“下笔如有神”的必经之路。另外,他还提醒同学们不要错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丰富的亲身见闻也是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人物名片: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代表作有《大医》《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等。
详解“八面受敌”读书法:
带着目标去阅读
“在中学时代,我觉得我是个标准意义上的‘差生’,学历史是一件让我感到很无聊的事。”在分享会开场,马伯庸就与同学们敞开心扉,谈了谈自己在学历史时的故事。正是苏轼的《夜梦》转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原来古诗、历史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这首诗描写了苏轼梦见自己回到孩童时期的场景。读到这首诗时我发现,原来这么有名的文人也和我一样,不愿意写作业、贪玩、害怕被父母责备而坐立不安。”
随后,马伯庸向在场同学介绍了苏轼独创的“八面受敌”读书法。马伯庸告诉同学们,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时,需要在心中设立一个清晰的阅读目标。“我们在读书之前要思考,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否则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
马伯庸在广州外国语学校与同学们谈阅读、聊写作。
马伯庸以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经历为例,说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如何被实际运用的。他介绍道,《隋唐两京考》记录了长安的城、市、街、坊、官府等方面,对长安与洛阳在隋唐时期的规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却不易读懂。可是,当马伯庸以写小说为目标去阅读史料时,他便充满了干劲,历史典故也在他的心中一一展开,变化为故事情节。“看到孙思邈宅时,我忽然眼前一亮,便想安排主角无意中闯到了孙思邈宅中,就算见不到孙思邈,也可以在此获得药方帮同伴解毒,或是去拿这个丹药换一些重要的东西,那后面的情节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分享会上,同学们还了解到了历史名人的另一面。马伯庸提到,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以诗言志,抒发作者的伟大志向与思考感悟,而实际上,生活中的“小确幸”、琐碎的小情绪也可以成为诗的主题。“陆游非常喜欢猫,他写了许多关于猫的诗。”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与猫相处的古诗,马伯庸生动地描绘出一名古代“铲屎官”的形象:猫初到家中的欣喜、为猫准备鱼饭、抱怨家中的猫不捉老鼠……在场同学了解到陆游如此“贴地气”的一面,听到陆游与猫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后忍俊不禁。
关注历史中具体的普通人和事
写作从模仿起步
在分享会后的问答环节中,有同学就自己写作时遇到的难题向马伯庸提问:怎样保持丰富的想象力、积累写作的灵感?“对于许多同学而言,写作文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写,而是受生活见识所限。”马伯庸回答道,与其低头坐在房间里憋着,不如走出家门感受、观察生活的细节,以此汲取写作灵感。
马伯庸从个人的原创小说《长安的荔枝》出发,带领着同学们思考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一骑红尘’这4个字里藏着多大的工作量?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负责运输的人要怎么规划运输路线?要配多少马?配多少人?怎么保鲜?”他建议,中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历史典籍时,要多加留意历史中具体的普通人和他们所做的事,因为恰恰是普通人组成了历史。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认真聆听马伯庸的分享。
姚雪垠、徐兴业、高阳……马伯庸提到,有许多作家对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而正是宽泛地阅读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后,马伯庸才逐渐将所有知识内化融通,并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从模仿开始,这要求我们成为阅读的‘杂家’,并且从书中找到最精髓、最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我们才会下意识地去模仿这类作品。”
听完马伯庸的分享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李同学告诉南都记者,马伯庸在公交车上留心观察乘客一举一动、训练思维的习惯,带给他很大的启发,他也将多加关注此前未曾留意的生活细节,并努力养成带着问题再阅读的习惯。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马伯庸再次提到了找到“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谈道,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需要局限于只读名家著作,有效率地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更为重要。
马伯庸亦主张不要光在家里看书,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出去游学,通过“行万里路”多看一些景色,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此外,马伯庸认为,通过旅行和游学可以让历史“看得见”且“真实可感”,这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所谓‘看得见’不是说光去读书。假如学生去了武侯祠,那对诸葛亮的理解肯定会加深。当学生身处历史的现场感,那将会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受。”
如何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写作难题?“卷帘提问法”是马伯庸推荐的辅助方法之一,在定下写作主题后,可以通过不停地提问,来辅助学生从笼统的主题开始,完成一篇充满细节的文章。马伯庸以“温暖”这一主题为例,进行“卷帘式”提问:“是物理上的温暖还是情感上的温暖?这个温暖是谁给你的?这种正向的温暖是什么样的?在对方给予你温暖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起伏……”通过不断提问,马伯庸认为,只要给予合理引导,便能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不少读者评价:“马伯庸的历史小说读起来亲切可感,仿佛历史上确有其事。”在采访中马伯庸提到,“三明治”法则是他的写作秘诀。最底层的逻辑是对当时社会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要考证得足够细致,要写出每个时代的特点。此外,亦不能篡改历史上确切发生过的大事件。“那么,夹在这两个原则中间的一层,就可以按照历史逻辑去进行虚构、展开合理想象。可能历史上没有人干过这件事情,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有能力做到这件事,我认为这就会带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马伯庸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摄像:南都记者 杨晓彤
编辑:杨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