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而“科技创新”一词也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出现9年。种种现象都显示,当前,在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我国具有较为迫切的发展需求和潜力空间。
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结束,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科技创新”成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而具体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成果落地等方面,都涌现出了不少建议与提案。
所谓科技创新,还是要从“0到1”的研究说起。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表示,当前AI应用研究“淹没”基础研究现象较为明显。
在他看来,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相对于应用技术研究,AI基础研究本身的研究门槛更高,取得成果也更慢,不易直接产生效益;同时,在科研项目申请与人才选拔过程中,AI学习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通常被放在一起实施“打包评审”;科研项目管理考核也缺乏“试错机制”……以上种种,都使得科研工作者“不敢”从事风险较大的原创性探索,导致更多青年人才趋向“性价比较高”的应用研究。
对此,周志华建议,要完善评审机制,强化“量身定制”的分类评价。应尽量避免AI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两类项目/人员被分在一起统一评价的情况。同时,也要优化考核方式。对于基础研究工作,重点考核其原创价值和对于推动领域发展的学术贡献,不事先规定量化考核指标,允许原创探索过程中的试错。
而就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当前存在的研发层面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也有所关注。
他提出,当前,我国底层架构软硬件基础几乎都由国外公司垄断,高质量的数据集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比如很多国外数据集限制国内IP或直接不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
所以,寇纲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领域自主研发的创新扶持。由工信部和科技部牵头,出台激励和引导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生态建设专项政策;通过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等发布专项支持高质量人工智能数据集建设;构建平台和生态系统,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创新的机制。
事实上,即使科学研究走出了“从0到1”的第一步,如何将实验室、论文上的成果投入应用场景,让其切实落地,转化为最直观的经济效益,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并不断孵化新的商用、民用产品,仍是个难题。
当前,我国已有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宏观政策体系,也有相应的中间转化机构。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提出,目前科技成果发明人仅有署名权和奖酬的获取权,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缺少动力;同时,部分中间转化机构存在专业性欠缺、服务不全面等问题,未能满足前期机会评估、开发阶段、商业化阶段等多阶段多主体的不同需求。
对于前者, 甘华田建议通过立法修订的方式,赋予成果完成人享有部分或全部成果所有权来激励成果转化;对于后者,他认为可以出台科研中介机构备案管理办法,通过资助、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投入产出率高的中介机构给予鼓励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则表示,要让科技研究快速落地或转化,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主要力量。然而,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大多面向世界前沿领域,而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尚不健全。
同时,部分企业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市场需求,没有更长远的规划,使得本应需要科技成果落地的企业反倒没有了需求,通过市场需求“逼迫”科技研究快速落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赵晓光建议,优化大学、科研院所的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动力。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样机小批量试制与测试扶持政策,在纳入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范畴的基础上,建立小批量试制产业联合基金,以降低小规模研制和测试的成本和企业获得科技成果的成本。
其实,科技创新也并非只针对某一前沿领域或学科,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参与角色的企业本身,也需要在这股浪潮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马奎提到,尽管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股大浪潮,5G虚拟专网、智慧工厂等项目也确实能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这类前沿尖端项目所需的5G终端的成本约为传统4G模组价格的7倍,就使得部分企业出现了“不敢转”“没钱转”的情况。
同时,推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转型的力量也不足,现有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化、场景化需求,且应用效果显现因需数据积累存在滞后性。
因此,马奎建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5G全连接工厂的专项资金支持,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刺激企业消费需求。
具体来说,在5G工业芯片、5G通信模组、专网改造等新型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上,可以通过前置补贴降低企业的硬件投入成本;在企业上“云”方面,可以采用验收后补助的方式,加大技改等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网络化、数字化改造的速度。
除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有代表关注具体科创产业链的扶持。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始人雷军今年就仿生人形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提出了建议。
雷军表示,当前国内的机器人领域在多模态运动规划,动态平衡控制、刚柔仿生机构、全身协调控制等核心技术已取得关键突破,但仍面临关键共性技术薄弱,技术与应用脱节、不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等挑战。
为此,雷军在建议中指出,应构建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放产业生态,加速场景应用培育。他认为,国家可以鼓励行业组织建设软硬协同的通用型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源创新平台,同时聚焦智能制造、场所巡检、养老陪护、家庭陪伴等应用场景,通过国家及省市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给予示范应用推广支持。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综合: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杨博雯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全景看两会